卫青,大汉王朝的顶梁柱,凭一己之力平定匈奴,封侯拜将,风头一时无两。
但奇怪的是,《史记》中关于他的记载却异常冷淡,既不写他出生年份,也不提他第一任妻子。
换作别人,这种“遗漏”也许无伤大雅,可偏偏是卫青这样的大人物,史书却三缄其口,不能不让人多想。难道司马迁真的看不上他?
卫青的身世之谜
提起卫青,人们总会想到他辉煌的军功。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其实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身世。
卫青的母亲卫媪,只是平阳公主府上的一个婢女;而他的父亲郑季,更是个不愿意认他的无名之辈。
在那个讲究血统的年代,卫青的出身无疑是个污点。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良好的教育,甚至连一个正式的身份都没有。
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姐姐卫子夫进宫成为皇后,恐怕他这一生,都只能在马厩里度过。
但即便是有了卫子夫的庇护,卫青的处境也并不轻松。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出身卑微意味着永远被人歧视和排挤。
卫青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从不敢高调,从不敢显山露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军旅之中,用实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可即便是功成名就之后,卫青也没能摆脱出身的枷锁。在朝中,总有人在背后嘲笑他是个"奴仆之子"。
司马迁的困惑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史记》的作者。
在撰写卫青的事迹时,他发现,关于这位大将军的许多重要信息,竟然都无从考证。
卫青的出生年月、他的发妻、他的子女,这些本该是一个人生平中最基本的资料,在卫青的身上,却成了一团迷雾。
司马迁感到困惑。作为太史令,他掌管着汉朝的历史档案,可即便如此,他也无法找到卫青早年的蛛丝马迹。
司马迁开始追查卫青的身世。
他翻阅了无数的档案,询问了无数的人,但得到的答案总是模棱两可,支离破碎。
司马迁感到困扰。他是一个严谨的史学家,是一个执着的真相探寻者。他不愿意在史书中留下空白,更不愿意用传闻来填补这些空白。
他明白,一个人的身世,往往决定了他的命运。如果连卫青的身世都无法厘清,又怎能真正理解他的一生?
在长久的探索无果之后,司马迁开始思考,是否应该换一种方式来书写卫青的故事。
他意识到,也许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卫青的出身,而是他的成就;并不是他的过去,而是他的现在。
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由他的血统来决定,而应该由他的行动来证明。
于是,司马迁开始着眼于卫青的军功。他详细记录了卫青每一次出征的经过,每一次战斗的细节。
在他的笔下,卫青不再是一个"奴仆之子",而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是一个忠君爱国的汉朝臣子。
汉武帝的宠臣
卫青的人生,因为卫子夫的一纸调令而改变。
从一个卑微的奴仆,到平阳公主府的侍从,再到汉武帝麾下的将军,卫青仿佛一夜之间就完成了这个不可思议的跨越。
有人说,卫青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毕竟,他是皇后的弟弟,是汉武帝的姐夫。在朝中已经有人议论纷纷,说他不过是个"狗仗人势"的小人。
但卫青并没有因此而自满。他知道,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朝堂上,他必须时刻保持谨慎,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他从不居功,从不夸耀自己的战绩,他表现得谦逊而低调,仿佛那些辉煌的胜利都与他无关。
这种态度,让那些对他心存芥蒂的人无从下手,也让汉武帝对他更加信任和依赖。
在汉武帝的眼中,卫青是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臣子。
但这样的信任和宠爱,也让卫青感到不安。
他知道,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今天的宠臣可能就是明天的阶下囚。
他见过太多的例子,见过太多的悲剧。所以他从不敢放松警惕,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匈奴铁骑的噩梦
30岁,对很多人来说,或许还是年轻气盛的年纪。但对卫青来说,这却是他开始领兵征战的时候。
在此之前,他从未上过战场,也从未带过兵。但卫青没有退缩,没有畏惧。他知道,这是他唯一能够证明自己的机会。
面对匈奴铁骑的侵扰,汉武帝决定派卫青率军出击。
朝中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甚至有人私下里嘲笑卫青是个"纸糊的将军"。
但汉武帝却对卫青充满信心。他看中的,是卫青的勇气和智慧,是卫青的忠诚和决心。
果然,卫青没有辜负汉武帝的信任。他谨慎而机智,他勇敢而果断。
在他的带领下,汉军一次次地击溃了匈奴骑兵,将战火烧到了匈奴的腹地。
卫青的军事才能,很快就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他连连取得胜利,连连打败匈奴的精锐部队。
匈奴人开始恐惧他,开始视他为心腹大患。在匈奴人的眼中,卫青就像是一个不祥的梦魇,是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大将军的荣光 经过10年的征战,卫青累计出击匈奴七次,取得了六次全胜的骄人战绩。
汉武帝对他赞赏有加,封他为大将军,赐他爵位列侯,更将自己的同母姐姐平阳公主许配给他为妻。
此时的卫青,已经是汉朝的风云人物。在朝中,再没有人敢小觑这个出身卑微的"奴仆之子"。
他带着至高无上的荣光,他拥有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权势。他本可以就此刻骨铭心,本可以大书特书。
可他没有。他选择了淡泊,选择了谦逊。仿佛那些耀眼的功勋,都不过是他履行职责的副产品。
这种态度,让卫青赢得了更多人的敬重。
在他的带领下,汉朝的军事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匈奴人不再敢轻易挑衅,周边的小国也纷纷来朝贡献。
汉朝的疆域不断扩张,汉朝的威望不断提升。这一切,都离不开卫青的功劳。
史官的笔触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卫青的记载是冷峻的,甚至可以说是吝啬的。他只用寥寥数语,就带过了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军的一生。
这种记录方式,不禁让人感到疑惑。为何司马迁对卫青如此冷淡?难道他真的对卫青有所偏见?
"以谨慎保位"、"不以军功自矜",看似褒奖,实则是一种无奈的评价。
司马迁心中的英雄,或许是李广那样的悲怆勇武之士,是李陵那样的慷慨悲歌之人。
而卫青,这个"体制的受益者",显然与他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
司马迁对卫青的评价,或许还与他自己的经历有关。
司马迁曾因为李陵案而受到腐刑,这种痛苦的经历,让他对那些依附权贵的人,有了一种本能的反感。
在他看来,真正的英雄,应该是那些敢于直言进谏、敢于对抗权威的人,而不是那些只知道逆来顺受、只知道巴结奉承的人。
但司马迁也不是一个偏执的人。他明白,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在那个残酷的社会,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和机会成为李广或李陵。
有的人,只能选择苟且偷生,只能选择委曲求全。
司马迁或许不认同这种生存方式,但他不得不承认,这就是那个社会的缩影。
他不能用简单的是非对错来评判卫青,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卫青。他只能尽可能客观地记录卫青的事迹,让后人去评说,让历史去审判。
卫青从一个出身卑微的奴仆成长为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不仅靠的是姐姐的关系,更是自身军事才能的体现。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笔墨不多,反映了史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当时社会的现实。
参考资料: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班固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
《西汉军事史》,李开元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司马迁评传》,张大可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汉代边疆政策研究》,余太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