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这个词最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卓越的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书中对甘肃地区的石油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描述,使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这一自然资源的认识。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被普遍认定为一个贫油国。这意味着除甘肃的玉门地区外,仅有几口平常的油井,实际上,90%以上的工业和民用石油都依赖进口供应,这使得国家在能源方面非常脆弱。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利用“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这一事件是他们长久以来的梦想,旨在摆脱资源匮乏以及频繁地震的本土环境,集中精力开发满洲区域。推动移民东北几乎成为了日本政府的重点国策。于是,他们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开拓团和工程技术人员前往东三省,任务就是寻找矿藏和石油。虽然阜新的煤矿找到了,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似乎也用之不竭,但石油的踪迹却始终难觅。
根据当年的日本技术,他们的勘探工作所能达到的深度大约为1100米。通过飞机侦查,他们在松嫩平原一带的湿地上发现了零星的油花,这让日本人的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们想象着这片土地下埋藏着多少石油财富,因此一支勘探队迅速在数百公里的区域内展开钻探,最终却令人失望,没有发现一口足够规范的油井。
不愿轻易放弃的日本人决定请来美国的技术支持。于是,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始介入,他们分别在大庆和辽河附近逗留了一段时间,最后的结果是——东北地区的确没有大型油田。其实,美国人显然有所保留,依照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的技术,钻探深度达到3000米并不成问题,而大庆的主要油层深度在1200至1500米之间。经过勘探,这些技术人员震惊地发现这里的石油储量之大和质量之高,甚至急匆匆地发电报给洛克菲勒,透露了这个重大发现。然而,由于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日军占领东三省,国际社会普遍不满,英美两国通过国联拒绝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性,更无意将这一密秘告知日本的满铁调查部。
因此,美国人实际上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在松嫩平原开发石油资源。无论美英各国出于何种目的,这种情形客观上阻止了日本人在东北找到石油的可能性。而关于辽河大油田的状况,标准石油公司可能也不完全了解,因为那里的石油大多深埋在5000米的地下,美国人也许并未察觉到这一点。
无论如何,这些错综复杂的事件竟意外地为我们保存下了一笔巨额的财富。据考证,华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民族,早在3000年前,成书的《易经》中就记载了“泽中有火”的现象,这描绘了天然气和石油在湖泊和池塘上燃烧的景象。在古代,中国的先民对石油有多种称谓,比如石漆、石脑、石蜡油等。关于石油及其产地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书中提到:“高奴县有油水可燃”,这实际上是指现代陕西延安一带,充分明确了石油的产地,并指出石油具有燃烧的特性。
基于这些发现,朝廷每年还要求该地区进贡110斤高油以供宫廷所需。其实,在汉朝之前的秦朝,“高奴猛火油”已经开始被应用于宫廷的灯具中,例如在咸阳宫内的“大雁灯”,设计巧妙,雁肚子里储存着油,而眼睛里装着棉线,能长时间提供光源。此外,这种石油还被用来润滑古代马车的车轴,同时,人们也学会将石油加工成油漆,用于涂覆在皮革制品上,以此达到防腐和防水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