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宁汉两军合流组建国民政府,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共产党党员及革命群众,我党逐渐认识到必须独立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于是,同年9月,秋收起义爆发;随后,在12月11日,由共产党员叶挺和叶剑英领导的广州起义也在广州爆发。
广州起义是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我党对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又一次英勇反抗。此次起义首次在城市中建立了苏维埃工农政权,震动了国内外政坛。尽管起义最终失败,但它为海陆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浪潮逐渐高涨。
在广州起义中,有多名黄埔军校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三名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且身为起义将官,他们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
第一位是唐震,广东兴宁兴城镇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他曾担任广东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第1师中校秘书、第6军21师政治部主任以及第24师72团中校团附等职务。
唐震出生于1904年4月18日,10岁时进入植基小学读书,14岁考入兴民中学,16岁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因家庭贫困,1920年被迫辍学,辗转于广州、佛山等地务工。虽然未受过大学教育,但他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尤其在广州务工期间,他对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报考黄埔军校。
当时,黄埔军校第一期正全国招生,唐震在姚雨平推荐下,以优异成绩考入第六队,并结识了蒋先云成为挚友。在蒋先云的激励帮助下,他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被编入教导团,担任少尉排长。
虽然起步较晚,但唐震在一系列战斗中表现突出。1925年第一次东征战役中,他率部击败远超己方人数的敌军,荣升上尉连长;同年2月,黄埔军回师广州,他随部队讨伐杨刘叛军,以首功收复广州。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发起第二次东征战役,唐震与陈明仁带领部队激战惠州城,再度击溃陈炯明叛军主力。
这一连串胜利不仅锻炼了唐震的指挥能力,也大大提升了黄埔军的声望。1926年2月,他晋升为“江巩舰”党代表,军衔升为上校。翌年3月,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唐震被迫退出国民革命军第1军,转任第6军21师政治部主任。
唐震在东征和广州回援等多次战役中表现卓越,北伐战争期间晋升团长,率部直击孙传芳据点南昌。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唐震为躲避屠杀回到武汉,随后被派往第11军第24师叶挺部,任72团中校团附。
南昌起义失败后,唐震随主力转入广东,秘密打入国民党新编教导第1师任党代表,负责策动第1师起义。可惜因叛徒出卖,起义爆发仅一天,唐震被捕,关押于广州市公安局。唐震军政才能突出,且组织能力强,起初被国民党将领薛岳软硬兼施劝降,但他大义凛然,坚决不屈。1928年6月24日,劝降无望,国民党广州当局将唐震等九人处决于红花岗,时年仅24岁。
第二位是黄锦辉,190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六塘圩,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毕业,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委员等职务。
黄锦辉是我党政治工作方面的能手,6岁入六塘高小读书,14岁考入广西省立第三中学,是著名民主革命家李任仁的弟子。报考黄埔军校前,他一直在六塘高小任教。1924年,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榜传至桂林,黄锦辉与同学刘立道徒步赶往广州。因招生考试推迟,他先改考军政部陆军讲武堂,后进入一期第六队深造。
黄锦辉虽晚入校,但被首批分配到军校政治部,成为学生党员,也是第一批担任特别区党部学生执行委员,身份颇为重要。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发起东征,黄锦辉调入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任秘书,协助军事部长周恩来主持工作。7月,国民政府整编各军为国民革命军,黄锦辉任第1军政治部随从书记,全面负责东征、北伐军队的后勤补给。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爆发,黄锦辉被迫退出国民革命军第1军,转任广东区委军委委员。政治才干卓著的他,为北伐军后方补给做了大量实事,但1927年“四一二”政变爆发后,他转入地下,积极组织工农起义。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黄锦辉以广东省委委员身份策动教导团和警卫团参战,率部坚守珠江北岸,给敌人沉重打击。起义失败后,他转战北江地区,继续寻找革命力量。1928年1月,黄锦辉突遭反动民团逮捕,不幸牺牲于清远,年仅25岁。
第三位是陈烈,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广西柳城人,曾任广东国民革命军58团代团长、54军14师少将师长等职。
陈烈1902年出生,曾是我党党员,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北伐。北伐期间,他凭一团兵力攻入南京,成功扭转东线北伐军不利局面。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在广州发动广州起义,陈烈作为教导团将官,与敌人激战多日,失败后避居香港。
1929年,陈烈潜回内地从事反蒋活动,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南京监狱。身怀爱国心的他,多次上书蒋介石,号召抗日。后来在黄埔同学帮助下获释,任陈诚部第11师旅长。
“七七事变”爆发后,陈烈晋升为54军14师少将师长,带领部队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身先士卒,给日军造成巨大伤亡。因功显著,1939年获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升任54军副军长。
陈烈率领的54军14师素有“钢14师”美誉,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连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都对其刮目相看。1939年12月,日军兵分三路进攻粤北韶关、翁源一线,陈烈率54军驰援,重创日军土肥原师团,先后收复英德、源潭、三水等地。次年2月,日军从广州湾登陆,陈烈率军挺进红水河,在宾阳、上林、富宁等地继续重创敌军。
陈烈抗战功勋卓著,遗憾的是,1940年10月,他在富宁前线拔牙时感染,为不惊动部队,登机前往重庆治疗,但途中感染恶化,不幸去世,年仅38岁。其逝世令全军官兵悲痛万分,富宁民众亦深感哀伤。1940年底,按其遗愿,遗体被运至南岳安葬。
唐震、黄锦辉与陈烈三人均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均参与广州起义。按出生年份排序,陈烈1902年生,年龄最大;黄锦辉次之,唐震最年轻。唐震英勇牺牲,陈烈为抗日名将,最终却因牙痛不幸逝世。他们都是人民英雄,永载史册,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