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总字数大致相当。
---
在《三国志·庞统法正传第七》中有这样的记载:庞统攻围雒县时亲率众军冲锋,结果被流矢射中,英年早逝,时年仅三十六岁。令人疑惑的是,作为军师的庞统为何会亲自上前线,甚至冲在最前方充当冲锋队长?按理说,庞统已经将雒县包围,理应指挥中军作战,怎会亲自冒险跑到前线被张任射中呢?这其中显然另有隐情。
一、庞统之死颇为蹊跷
结合当时的战况,庞统与刘备似乎分道而行,庞统选择了绕远的小路,刘备则走了相对宽阔的主路。史书记载:“统令魏延为先锋,取南小路而进;主公令黄忠作先锋,从山北大路而进:二者齐至雒城。”
此外,刘备还将自己的坐骑“的卢”让给了庞统,刘备言是为了让庞统行军更顺畅,可见两人对这次攻城行动寄予厚望。庞统与刘备约定共同攻取雒城,却没想到庞统却死于落凤坡。庞统未能完成自己的抱负,也令张任扬名立万,世人纷纷传言是蜀军张任射杀了声名显赫的“凤雏”庞统。
然而庞统真是被张任亲手杀死的吗?真相并非如此简单。庞统的死,至少牵扯到两个人:刘备和魏延。
刘备方面,在先前攻打益州时接收了刘璋的财政军资,又斩杀了杨怀、高沛等地方将领,最终一手策划川中之战,攻城拔寨。
而魏延则是与庞统一同出征的重要将领,作为军中骁勇善战的先锋,庞统的死与他难以无关。
二、庞统究竟死于谁手?
回到庞统的死因,分析刘备在涪城犒劳军队的细节很有启发。当时刘备势如破竹,攻下益州多座城池,临近成都,在涪城举办盛大酒宴犒赏将士。
宴间,庞统突然当众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这话直指刘备的战争不仁义,令正酣酒兴的刘备大怒,斥责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速起出场!”若是曹操、袁绍等人,恐怕庞统当场就被除名,甚至斩首。
刘备虽怒,却顾及众将面子,只是驱逐庞统出宴,过不久又将其召回。尽管如此,庞统公开批评刘备,显然令主公心生芥蒂。
庞统是军师,擅长远程指挥,而非亲自带兵冲锋。刘备让庞统率军攻城,无疑将他推向了死地。
演义中描述,魏延为先锋,张任先放过魏延,待庞统骑白马前来时放箭射杀。依魏延军事才能,他绝不可能让庞统孤身暴露于箭雨下,若庞统走中军,定有护卫盾兵保护,就像许褚在潼关之战挡箭一样。庞统死于箭下,很可能是魏延背后使绊子。
三、幕后主使究竟是谁?
若是魏延下手,幕后策划者很可能是刘备。毕竟庞统在涪城酒宴上公然质疑刘备仁义,已彻底得罪主公。
此外,魏延收到庞统阵亡消息后,曾询问部下如何行军,一士兵建议弃小路直取大路,与实际庞统选择的小路相悖,这也反映出小路极其险恶,几乎是送死之路。刘备为何偏让庞统走小路?很可能意在除掉庞统,保全自身形象。
四、庞统死后谁最得利?
凡事有利有弊,庞统一死,刘备立即任命魏延为牙门大将。赵云当年担此职位需历经多年,而魏延几乎未经历大战便获此殊荣。
之后刘备收复汉中,更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兼镇北将军,官职高于关羽、张飞。连张飞也没料到此事。
刘备生前重用魏延,连黄忠都未得到刘备多少青睐。
因此,庞统死后,魏延是最大受益者。其次是诸葛亮,因庞统离世,减少了对手,但工作量也随之增加。
总体来看,庞统死于落凤坡,刘备和魏延难辞其咎。凤雏庞统生不逢时,遇主不明,英才白白牺牲,令人扼腕叹息。
---
需要我帮你把语气调得更正式或者更口语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