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亦称钓鱼台或钓鱼屿,位于我国东海海域,是一组群岛的核心岛屿。自古以来,这片岛屿就属于中国,并一直由中国行使管辖权。然而,近年来,钓鱼岛成为了我国邻国日本争议的焦点,令人深感不满和忧虑。
钓鱼岛列岛由钓鱼岛本岛、南小岛、北小岛、赤尾屿、黄尾屿等六个主要岛屿及若干小岛礁组成。钓鱼岛作为主岛,长约3641米,宽约1905米,面积约3.91平方千米,海拔最高处为362米。其他小岛如南小岛约为0.4平方千米,北小岛约0.31平方千米,赤尾屿约0.195平方千米,黄尾屿约0.91平方千米,其他的小岛礁则面积更小。
关于钓鱼岛的历史,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隋朝。公元7世纪,隋炀帝曾派遣使者前往冲绳岛的琉球国,要求琉球归附隋朝,成为其附属国。然而,隋朝因为过度扩张和内外困扰,不久便灭亡,琉球的附属国地位也随之中断。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琉球与中国的关系始终保持着朝贡往来。
在明朝的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派遣使臣杨载前往琉球,宣布琉球三国(山南、中山、山北)的统治者归附明朝。同年12月,琉球三国中最强大的中山国国王察度派遣使者来华进贡。此后,琉球的各国与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1416年,中山国的尚巴志征服了山北国,1429年他又统一了山南国,建立了琉球王国。尚巴志仍向大明朝贡,并获得了中国册封,成为琉球国王。
钓鱼岛位于琉球与大明之间,两国使臣的往来,往往都经过此地。明朝使臣徐葆光在1719年《中山传信录》中,详细描述了从福建至琉球的航线,其中包括经过钓鱼岛。由此可见,明朝时期,钓鱼岛就已经是中国的一部分。日本学者井上清曾指出,钓鱼岛从明代起便属中国领土。明朝的海上疆域图和清朝的疆域图都清晰地标明钓鱼岛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在明朝嘉靖年间,由于海盗频繁活动,抗倭名将俞大猷便在钓鱼岛及其他海岛上设立防线,用以抵御倭寇的侵扰。戚继光等名将也曾在钓鱼岛附近部署兵力,保护中国海域的安全,足见当时钓鱼岛已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即使是清朝时期的疆海图,也无一例外地将钓鱼岛列入中国的领土。
钓鱼岛距离台湾岛仅170公里,台湾地区的渔民多年来一直在这一海域进行捕捞、采药、避风等活动,钓鱼岛与台湾地区的渔业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钓鱼岛应由台湾管理。1884年,日本福冈的古贺辰四郎声称发现了钓鱼岛,并向日本政府提出将其纳入日本版图的请求。日本外务大臣井上馨对此回应道,钓鱼岛靠近清朝的领土,而且清朝已为其命名。
然而,在19世纪末,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迅速崛起为一支军事强国。自1853年“黑船事件”以来,日本开始进行彻底的西化改革,逐步走向军事扩张。相较之下,大清帝国虽然在鸦片战争后认识到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但并未做出根本性变革,导致其逐步走向衰弱。1894年,中日因朝鲜半岛的争夺爆发甲午战争,最终大清败给了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钓鱼岛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也被纳入其中。
然而,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俄国、德国、法国联手施压日本,迫使其归还辽东半岛。大清通过支付巨额白银将辽东半岛赎回,但钓鱼岛、台湾等依旧被日本占领。
二战期间,日本的侵略行为愈加猖獗。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继而在1937年挑起全面侵华战争。1945年,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理应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应归还中国所有被占领的土地,包括台湾、澎湖群岛等。尽管如此,钓鱼岛并未包含在《开罗宣言》及后续的《波茨坦公告》中。
战后,尽管中国与苏、美、英等国共同参与了对日本的占领分区,但由于内战局势,蒋介石未派兵参与日本的占领。与此同时,美国接管了日本的冲绳岛,并将钓鱼岛划入其控制范围内。1951年,《旧金山和约》签署后,美国实际控制了钓鱼岛,并于1971年将其交给日本。
尽管日本提出钓鱼岛是其领土的主张,但我国坚持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一点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
钓鱼岛面积虽小,但却资源丰富。岛上生长着山茶、棕榈、仙人掌等珍贵植物,还栖息着众多海鸟,因此被誉为“花鸟岛”。周围的海域渔业资源极为丰富,年捕捞量可达15万吨,且还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储藏。钓鱼岛的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这使得日本一度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尽管明清时期曾有中国渔民前往钓鱼岛定居,但由于淡水稀缺,生活条件艰苦,人们很快离开了岛屿。日本占领钓鱼岛后,曾在岛上建立过中转码头和鱼肉加工厂。20世纪40年代,鱼肉加工厂关闭后,日本人也撤离了钓鱼岛。从那时起,钓鱼岛便成为无人岛礁,至今无人长期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