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枚天价“光绪元宝”详解,看完才发现进了银元收藏误区
创始人
2025-11-22 05:01:17
0次
这 18 大系列的核心珍品均是光绪元宝收藏中公认的 “硬通货”,每个都有独特的铸造背景和稀缺性,排名不分先后,以下是详细拆解:
1. 广东省造:七三反版、七二反版:通常直径约 39.4 毫米,重量约 26.8 克。
铸造背景:光绪十三年广东钱局首铸银元,因形制参考外国银币,出现 “纪重七钱三分、七钱二分” 且 “英文在正面、中文在背面” 的 “反版” 设计,后因不符合国内使用习惯仅少量试铸。
核心特征:正面无 “光绪元宝” 四字,仅刻英文标识,背面为中文纪重与龙纹;七三反版重约 27.2 克,七二反版重约 26.8 克。
稀缺性:试铸后未正式流通,存世量极少,是清代银元 “十大珍” 之一。
2. 北洋造:库平一两:直径约 45 毫米,重量约 37.3 克。
铸造背景:北洋机器局于光绪二十九年试铸,为应对当时 “一两银元” 的币制争议而造,仅少量生产。
核心特征:正面标注 “北洋造 光绪 XX 年 库平一两”,龙纹为北洋特色的 “盘龙”,鳞片细密,云纹立体。
稀缺性:流通时间极短,多数被回收重铸,完整品相存世不足百枚。
3. 吉林省造:早期龙纹特殊版别: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26.7-26.8 克。
铸造背景:光绪二十三年吉林省首铸银元,早期因设备简陋、工艺不成熟,龙纹设计独特,与后期统一形制差异较大。
核心特征:龙纹多为 “坐龙”,龙须短而粗,鳞片排列稀疏,字体略带稚拙感;部分版别无纪年标识。
稀缺性:早期铸造量小,且吉林地处偏远,流通损耗大,留存至今的珍品多为样币级别。
4. 奉天省造:癸卯一两: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26.8 克。
铸造背景:光绪二十九年(癸卯年),奉天机器局委托德国柏林造币厂试铸,是奉天省造银元中规格最高的品种。
核心特征:正面 “奉天省造 癸卯 库平一两” 字体遒劲,背面龙纹为 “大尾龙”,尾巴舒展,立体感强;直径约 45 毫米,重量约 37.3 克。
稀缺性:仅试铸样币,未正式发行,存世量不足 10 枚,是清代银元中的顶级珍品。
5. 浙江省造:魏碑、楷书版库平七钱二分: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26.7 克。
铸造背景:光绪二十五年浙江银元局筹备铸币,先由英国喜敦造币厂代铸样币,分魏碑(书法刚劲)、楷书(字体规整)两种字体版本。
核心特征:魏碑版 “光绪元宝” 四字笔画粗壮、棱角分明;楷书版字体圆润,龙纹为 “盘龙”,云纹呈 “如意云” 样式。
稀缺性:代铸样币仅少量运回国内,流通版铸造后因币制调整很快停铸,两种版别存世量均稀少。
6. 江南省造:无纪年造库平七钱二分(老江南):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26.7-26.8 克。
铸造背景:光绪二十三年江南铸造银圆钱局首铸银元,因未标注铸造年份,被收藏界称为 “老江南”,后期才添加纪年(甲辰、乙巳等)。
核心特征:正面 “江南省造 库平七钱二分” 无纪年字样,龙纹为 “珍珠龙”(龙身布满细小珍珠状纹饰),齿边为直齿。
稀缺性:作为江南省造银元的首铸版,铸造量有限,且流通区域集中于江浙一带,完整品相极少。
7. 福建省造:光绪二十六年版库平七钱二分: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26.8 克。
铸造背景:光绪二十六年福建银元局正式开铸流通银元,此前多为试铸样币,该版是福建造银元的核心流通珍品。
核心特征:正面 “福建省造 光绪元宝 库平七钱二分”,字体为楷书,背面龙纹为 “坐龙”,龙爪锋利,云纹飘逸。
稀缺性:因福建局铸币时间短、设备损耗快,该年份版别铸造量不大,且历经战乱,留存完好的不多。
8. 湖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直径约 38.8 毫米,重量约 26.6 克。
铸造背景:光绪二十四年湖南机器制造局委托英国喜敦造币厂代铸样币,后自行铸造少量流通币,因湖南银元局存续时间短,仅少量出品。
核心特征:正面 “湖南省造 光绪元宝 库平七钱二分”,字体清秀,背面龙纹为 “盘龙”,鳞片排列规整,边缘有细齿。
稀缺性:代铸样币和自铸流通币总量不足千枚,是南方省份造银元中的稀缺品种。
9. 湖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本省):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26.8 克。
铸造背景:光绪二十二年湖北银元局铸造,因标注 “本省” 二字(意为仅限湖北境内流通),与普通流通版差异显著,后因争议停铸。
核心特征:正面右侧额外镌刻 “本省” 二字,龙纹为 “爪在须外” 的独特设计,重量约 26.7 克,含银量 90%。
稀缺性:试铸后未大规模流通,存世量不足 50 枚,是湖北造银元的 “标杆性珍品”。
10.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当三十水龙红铜试铸样币
直径:36.9 毫米厚度:2.85 毫米重量: 21.5 克。
铸造背景:晚清户部早有规定铜元最高面值为二十文,而 1904 年四川造币厂为方便贸易结算,违规试铸了 “当三十” 面值铜元。这种行为很快遭清廷叫停,且下令将已铸样币大部分销毁。它是全国唯一试铸的 “当三十” 面值铜元,是晚清中央与地方货币权力博弈的直接实物证据。
核心特征:它的铸造工艺堪称晚清机制币巅峰,币面边缘是独有的粗马齿设计,规整且耐磨;正面满文特意调低布局更疏朗,背面水龙的龙鳞、龙须、浪花等细节雕刻得清晰立体,无砂眼和流铜,这种精良工艺下的优质品相,让它在同类藏品中脱颖而出,细微的品相优势都会带来巨大的价格差距。
稀缺性:据权威统计,红铜材质的水龙版存世仅 4 枚弥足珍贵。
11. 云南省造:早期开铸流通版: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26.8 克。
铸造背景:光绪三十三年云南造币厂正式开铸银元,早期因原料供应不足,仅铸造少量流通币,后期才扩大生产。
核心特征:正面 “云南省造 光绪元宝 库平七钱二分”,字体紧凑,背面龙纹为 “细鳞龙”,云纹稀疏,边缘有自然磨损痕迹(流通特征)。
稀缺性:早期铸币技术不成熟,成品率低,且云南地处边疆,留存至今的完整品极少。
12. 安徽省造:库平七钱二分样币: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26.7 克。
铸造背景:光绪二十三年安徽银圆局委托外国造币厂代铸样币,后自行铸造少量流通币,因资金问题很快停铸。
核心特征:样币正面字体为 “宋体”,笔画清晰,背面龙纹为 “立龙”(龙身直立),立体感强;边缘无流通磨损,品相完好。
稀缺性:样币仅用于呈请清廷审批,存世量不足 30 枚,流通版也因铸造时间短而稀缺。
13. 陕西省造:库平七钱二分: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26.7-26.8 克。
铸造背景:光绪二十四年陕西银元局筹备铸币,部分样币由外国代铸,自行铸造的流通币因设备故障仅少量产出。
核心特征:正面 “陕西省造 光绪元宝 库平七钱二分”,字体刚劲,背面龙纹为 “盘龙”,龙爪紧握,云纹呈 “火焰状”。
稀缺性:陕西造银元存世量整体稀少,库平七钱二分版别更是被列为 “清代银元小十珍” 之一。
14. 黑龙江省造:光绪二十六年库平七钱二分: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26.8 克。
铸造背景:光绪二十六年黑龙江省首次尝试铸币,因缺乏造币经验,仅少量试铸流通币,后因战乱停铸。
核心特征:正面无明显纪年标识(部分版别刻于背面),龙纹为 “短尾龙”,鳞片粗大,字体略带潦草感。
稀缺性:黑龙江造银元是清代省局铸币中存世量最少的系列之一,库平七钱二分版别存世不足 20 枚。
15. 东三省造:光绪三十四年库平七钱二分: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26.8 克。
铸造背景:光绪三十四年东三省银圆制造总局成立,整合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铸币资源,铸造统一形制的银元。
核心特征:正面 “东三省造 光绪元宝 库平七钱二分”,字体规整,背面龙纹为 “长须龙”,龙须飘逸,云纹密集。
稀缺性:作为东三省统一铸币后的早期版别,铸造量有限,且流通范围广、损耗大,完整品相珍品少见。
16. 户部造:库平一两: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37.2 克。
铸造背景:光绪二十八年北洋银元总局受户部委托,试铸 “户部光绪元宝库平一两”,为全国统一币制做准备。
核心特征:正面 “户部 光绪元宝 库平一两”,中央有 “中” 字标识,背面龙纹为 “大清龙”,鳞片细密,云纹立体;重量约 37.2 克。
稀缺性:仅试铸样币,未正式推行,存世量不足百枚,是户部造银元的顶级珍品。
17. 造币总厂造:龙纹精细流通原版:直径约 39 毫米,厚度约 2.4 毫米,重量约 26.8 克。
铸造背景:光绪三十四年造币总厂(天津)正式铸币,整合全国造币技术,形制规范、工艺精湛,是清代银元的 “标准形制”。
核心特征:正面 “造币总厂 光绪元宝 库平七钱二分”,字体清秀,背面龙纹为 “大清盘龙”,龙身比例协调,鳞片、龙须、云纹细节拉满。
稀缺性:流通原版因工艺复杂,铸造量低于普通省局版,且作为 “国标币” 流通损耗大,品相完好的珍品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18. 光绪京局元宝:光绪二十六年全套面值系列:直径约 39 毫米,重量约 30 克。
铸造背景:光绪二十六年京都银元局(北京)试铸,涵盖:京局制造库平一两、京局制造库平七钱二分、京局制造库平三钱六分,等全套面值,因八国联军侵华导致造币厂被毁,仅少量样币留存。
核心特征:正面 “京局制造 光绪元宝”,字体为楷书,背面龙纹为 “坐龙”,龙角高耸,云纹呈 “团云状”;全套面值形制统一,工艺精湛。
稀缺性:全套样币存世量极少,单枚珍品也被列为 “清代银元十大珍”,是京局造币的唯一核心珍品系列。
光绪元宝的详细鉴定方法
外观细节鉴定
看纹饰与文字:真品采用精准冲压工艺,文字笔画粗细均匀、挺拔有力,“光绪元宝” 及 “XX 省造” 等铭文清晰规整;背面龙纹鳞片、龙须、云纹等细微处层次分明。假币多为翻砂或低压铸造,文字模糊、边缘毛糙,龙纹线条杂乱,甚至出现鳞片粘连、龙须断裂等问题。
看齿边:真品铸压后经专业滚齿处理,齿边清晰整齐、齿孔深峻,边缘无毛刺,且自然流通中会有轻微磨损痕迹。高仿币齿边虽可能规整,但高倍放大镜下可见齿背有絮状起伏,反光散乱,无自然磨损的柔和感,部分低仿币还会出现齿边宽窄不一的情况。
看包浆:真品包浆是长期氧化形成的,多为浅黑、浅灰、粟壳色等,分布自然,手感温润,难以刻意擦掉。假币包浆多为人工涂抹或化学腐蚀而成,颜色生硬,要么过于均匀呆板,要么局部堆积,用酒精等溶剂擦拭后易脱落。
材质与成色鉴定
直观观察:真品银元含银量多在 89%-90%,色泽润白柔和,擦去污锈后光泽饱满;铜元则多为红铜材质,色泽温润。假币若为铜镍合金,外表苍白无光泽;镀银假币磨掉表层银色后,会露出铜的微黄、锡的青灰等底色。
火烧测试:真品火烧后不变形、不变音,冷却清洁后依旧洁白有亮光。假币若为合金、金属粉末合成等材质,火烧后易开裂、变形,清洁后会泛黄、泛青或泛黑。
硝酸点试:可在钱币不显眼处锉一小口,滴上硝酸。真品含银量高,滴硝酸后无明显绿沫;假币若含铜量高,会冒出绿沫,且腐蚀痕迹明显。该方法有破坏性,仅适用于非珍品的鉴定。
重量与声音鉴定
称重对比:光绪元宝主币库平七钱二分的真品重量通常在 26.5 - 26.7 克左右。假币因材质不符,重量多偏离此范围,如铝锡材质假币重量多在 20 克左右,铜质假币约 25 克,金属粉末合成的假币重量则可能偏轻或偏重。
听音辨伪:用两枚钱币轻轻撞击,真品声音清韵柔和、沉稳婉转。假币声音差异显著,钢铁材质的声音尖高,铜锡合金的声音嘶哑,银包铜假币声音沉闷,金属粉末合成的假币甚至可能撞击无声。不过该方法需长期练习,部分高仿银质假币声音也可能接近真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