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篇
曾经读过初中历史的人们,想必对左宗棠并不陌生。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不仅在文治武功上有着卓越表现,参与洋务运动推动工业军事的发展,更以顽强的意志,面对俄国的威压,成功收复了新疆。
1885年左宗棠逝世,这位昔日风云人物的去世,不仅让曾经与他有过矛盾的慈禧太后悲痛落泪,也引得百姓为他送葬。然而,面对这位显赫的名臣,满朝文武却面临一个艰难的问题:如何定下他的谥号呢?
谥号,是朝廷根据一生功绩所定的称号,供后人敬仰。比如岳飞的“忠武”,“武”表明他是位武将,而“忠”则体现了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然而,对于左宗棠,单凭一个“武”字显然有些单薄。他不仅在军功上有卓越表现,还提倡吏治,在洋务事业上有重大贡献,这该如何平衡呢?
在古代重文轻武的封建社会,仅仅的“武”字显然不足以体现左宗棠的全面贡献。相较之下,“文”字则更为高级,意蕴更加丰富。在清朝,只有进入翰林院的学士才能被赐予“文”字谥号,因此“文”字对于臣子而言,代表着最高的荣誉。
众所周知,左宗棠年少时曾多次参加科举,虽未得中,却展现了他文学才华。他的治政风范和卓越功绩让大臣们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为他破例,拟谥为“文”,这第一个字就此确定。
经过激烈的讨论,朝臣们提出了几个谥号,如“文忠”,供慈禧太后挑选。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满意这些选择,她皱眉询问:“有没有其他的建议?”
朝臣们束手无策,直到主持拟谥的礼亲王世铎推荐了许庚身。许庚身以其文学造诣和多年官职经验,被认为是最适合担任此事的人选。
许庚身建议,左宗棠宜谥为“文襄”。在清朝,这一谥号多用于有开疆拓土之功的大臣,象征着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杰出贡献。而“襄”字在谥法中也有“因事有功曰襄”的解释,非常符合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定战乱的功绩。
然而,左宗棠在担任钦差大臣时病逝,有人认为功业未竟,不宜赐予“襄”字谥号,因此此事还需慈溪太后裁决。
慈禧太后听后并无异议,她认为事死人活,权在她手,可以如何安排便由她决定。许庚身的建议得到慈禧太后的认可,左宗棠因此得以享有“文襄”的美誉。后人有诗云:“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这是对左宗棠的真实写照。
然而,在历史文化中,谥号的选择并非简单的称谓。文臣最高的谥号为“文正”,如范仲淹、司马光、张居正等,他们的谥号表明了他们在生前卓越的政绩。
左宗棠的谥号虽为“文襄”,在与同时期的其他名臣相比并不突出。例如,曾国藩的谥号为“文正”,而李鸿章的为“文忠”,都在谥号上超过了“文襄”的级别。张之洞虽然也被赐予“文襄”,但他生前对此并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功劳应该超过曾国藩。
关于慈禧太后最初未赐予左宗棠“文忠”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慈禧认为“忠”字不能完全体现左宗棠的功绩,也可能是因为左宗棠曾对她直言劝谏,引起了慈禧的反感,导致她不愿意赐予他“文忠”的谥号。
左宗棠去世后,多地建有供奉他的祠堂,如福建、安徽、江苏、广东、江西等地。尤其是在乌鲁木齐的六道湾山上,人们建立了左宗棠纪念公园,他的雕像屹立在那里,目光如炬,长久注视和守护着新疆的沃土。
左宗棠一生坎坷,但也充满了励志色彩。年轻时屡次科举不中,直到中年才获得显赫成就,成为史书记载的伟大功臣。如果没有他,我们的祖国可能会失去一些异域的风采,我们的人民可能会在沙俄铁蹄下长期苦苦挣扎。
总之,左宗棠平定叛乱、收复新疆的功绩,足以让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