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身左右各有一耳、一孔;刀背处有一沟槽,五孔。整个刀身共有七孔,刀刃为弧形,双面有刃。一面刻有三字,仅可辨硬中间为“帅”字,其余两字无法辨识。另一面以减地刻有凸起的双鱼。该玉刀长28.8cm,宽10.8cm,厚1.5cm,重110克,玉质青绿,质地坚硬。
夏代七孔玉刀
目前,国内外学者均认为,我国的红山良渚及夏代均无文字,此七孔玉刀3个文字为夏代已有文字提供了确凿实物证据,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与研究价值。
夏代七孔玉刀
2002年,2012年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第一批64件(组)第二批37件禁止出境展览的一级文物名单,其中包括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铜鼎,广州的南越王墓铜屏风构件和角形玉杯等珍贵文物。其中包括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现藏洛阳博物馆的夏代七孔玉刀 。
夏朝七孔玉刀
该七孔玉刀1975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因玉刀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故其名为‘七孔玉刀’。长65厘米,宽9.5厘米,最厚处0.4厘米。玉刀刀背处钻有七孔,并有锋利的刃部。有人认为它是象征权威和地位的礼器,也有人认为它是刑具。为后人认识夏商周时的玉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夏朝七孔玉刀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朝代,遗留下来的文物相对很少。而这把七孔玉刀实际上是对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总结,并为商代玉器发展奠定了基础。因其珍贵,目前国家禁止出国展览。
夏朝七孔玉刀
2002年,2012年国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第一批64件(组)第二批37件禁止出境展览的一级文物名单,其中包括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铜鼎,广州的南越王墓铜屏风构件和角形玉杯等珍贵文物。其中包括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现藏洛阳博物馆夏代七孔玉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