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琰,明朝中期的杰出官员,出生于风景如画的山西绛州。他的父亲陶铨曾任陕西右参议,家族背景为他后来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成化七年,陶琰参加乡试,凭借扎实的学识和优异的表现,以第一名的佳绩脱颖而出。不久后,他在成化十七年顺利考中进士,荣获官职,成为刑部主事,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弘治初年,陶琰被任命为员外郎,展现了他的才华。后来调任固原兵备副使期间,他积极进行军事训练,备战粮草,经过近十年的治理,他领导下的地区祥和安宁,百姓安居乐业。
随着他的业绩不断显现,陶琰被升迁为福建按察使,并随后担任浙江左布政使。正德初年,陶琰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视河南,后又调任刑部右侍郎,展现了他广泛的能力。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陕西游击徐谦恶意诬告御史李高,娴熟地利用贿赂手段,试图将李高置于死地。陶琰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出乎意料地为李高辩护,结果引发了刘瑾的愤怒。刘瑾利用其他借口将陶琰投入监狱,剥夺他的官职,并严厉惩罚他,要求他向边疆输送四百石米。
然而,随着刘瑾的覆灭,陶琰再次被朝廷重用,任命为左副都御史,负责漕运及巡抚准、扬等地的事务。正德六年,陶琰升任南京刑部侍郎,并在第二年,面对刘七等贼寇威胁南方的局势,他得以晋升为右都御史,巡视浙江地区。当他赶到时,贼寇已经被平定,王浩八也因政策号召愿意归降。
然而,自然灾害也随之而来,宁波和绍兴沿海一带遭遇了猛烈的飓风,许多无辜居民被卷入汹涌的海水中,葬身鱼腹。陶琰不忍见民众受苦,慷慨使用官库中的资金展开救济,并大力修筑从萧山到会稽的防洪堤坝,总长超过五万丈,显现了他的仁爱之心。
他向朝廷建议设置兵备道,守卫重要关口,以防止王浩八的余党再次作乱,并派遣勇猛将领出征,成功斩杀敌军首领。同时,陶琰在开化、常山、遂安、兰溪等地修筑城防,为境内恢复平安立下功劳。
随后,陶琰再次被任命为总督漕运。他七次上疏请求退休,但当嘉靖皇帝即位后,仍重用他继续担任该职务。陶琰的治理风格为军民所熟悉,虽然治政过程中他不以严厉著称,却常能令民众心生敬畏。
陶琰为人清廉节俭,生活简单,每天只有一道菜。他的行李也不多,通常仅有三个竹箱。后来,他因功加封为户部尚书。嘉靖元年,他被召入京城任工部尚书,然而一年内他又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并加封太子少保。
不久之后,陶琰因年迈多病向朝廷多次请求退休,最终获得太子太保的称号,并获得乘驿车回乡的待遇,地方政府每年派人慰问他。经过九年平静的生活,陶琰在八十四岁时辞世,享年寿终正寝。
陶琰的儿子陶滋也是一位进士,担任行人一职。他因劝说武宗皇帝南巡而在宫门前遭到杖责,被降职为国子学正。在嘉靖初年,陶滋历任兵部郎中,和同僚在宫门前力争“大礼”一事,结果再次遭受杖责,被贬至榆林守戍。
兵部尚书王时中等人向朝廷上奏,指出陶琰年老多病,呻吟不已,建议让父子二人相见,希望能将陶滋调往近卫军任职,但朝廷并未同意。时光流逝十五年后,陶滋终于获赦回乡,但不久便去世,令人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