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晚清时期的卓越人物,身处大清帝国风雨飘摇的关键时刻。清朝的财政状况岌岌可危,部分原因在于慈禧太后的奢侈浪费,令国家的军费异常紧张。在这个背景下,曾国藩不得不向一位女财主寻求军费援助,但这笔资助并非轻松获得。
1851年1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地点位于广西桂平县紫金山麓的金田村。仅仅两年多时间,太平军便攻占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对立的农民政权,进一步加剧了大清王朝的动荡。为了镇压这场农民起义,确保清朝的统治稳定,清政府和官僚士大夫们的目标便是全力消灭太平军,稳固政权。这成为了19世纪50至60年代,官员政治生活的焦点和最终追求。
然而,在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尽管皇帝频繁发布旨令要求各地勤王,曾经威风八面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因长期的养尊处优,随着封建体制的腐朽,已经不堪一击,无法有效对抗太平军的迅猛攻势。面对这种困境,清朝中央政府决定依赖地方的汉族地主和豪绅,通过“结寨团练”组织乡勇,联合官军抗击太平军。于是,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负责湖南的防卫工作。
当时,因母亲去世,曾国藩正在家中守孝,心情沉重,对事态的发展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并不打算接受任命。然而,随着事态的急剧变化,曾国藩的好友郭松涛意识到事关重大,于是派江忠源上疏请命,提出需要造船建水师的请求。这一计划得到了咸丰帝的认可,立刻发布旨令,让四川、湖广等省尽快筹建战船,并交由曾国藩统领。
曾国藩收到这一指令,内心激动。通过郭松涛的协助,曾国藩不仅获得了造船的许可,还获得了创建水师的尚方宝剑。怀着激动的心情,曾国藩于当年八月从长沙前往衡州,亲自规划湘军水师的建设。
一到衡州,曾国藩便着手物色人才,以便在建立水师的过程中得到支持与帮助。当地有一位名叫彭玉麟的俊杰,他的才学和品德在湘中南一带赫赫有名。曾国藩对他心生敬仰,几次登门拜访,恳请彭玉麟出山助其一臂之力。这一幕,仿佛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情节。彭玉麟初时因母亲去世,尚处于悲痛之中,并未答应。然而,曾国藩没有放弃,他不断上门,用真诚的劝说感动了彭玉麟。
在一次面对面的交谈中,曾国藩劝告彭玉麟,国家危在旦夕,家乡秩序混乱,自己处在墓前,难保安全。他告诫彭玉麟,作为男子汉,应该在国家危机时刻放下私人情感,投身于拯救国家的事业中。彭玉麟最终被曾国藩的真诚打动,答应出山,但有一个条件:等功成之后,他将辞去所有职务,不图名利。曾国藩深知彭玉麟的才德,立刻答应了他。
彭玉麟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虽然不敢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抱有太大信心,但他决心竭尽全力去完成曾国藩的期望。在他的诗《墨绖从戎》中,彭玉麟将自己此时的心境倾诉得淋漓尽致:“满地干戈冷阵云,一腔热血喷斜曛。黄巾肯使长流毒,墨绖何妨再策勋。弹痤悲歌休作客,请缨投笔又从军。愧予胸少阴符术,唯尽丹忱夙夜勤。”
彭玉麟加入湘军后,主要负责编练水师的工作。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尤其是水军,并非易事。湘军在创建初期,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筹集军费。令人没想到的是,彭玉麟竟然在这一方面为曾国藩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彭玉麟在当铺工作期间,认识了一位年轻的女老板。此女子命运多舛,丈夫早逝,继而接管了丈夫的当铺。彭玉麟在其经营困境时伸出援手,帮助她稳住了生意。然而,这位女老板并未趁机谋取更多个人利益,而是心怀感激,将彭玉麟视作朋友。后来,彭玉麟的母亲因战乱与疾病去世,他回到家乡守孝,不久后便被曾国藩征召加入湘军。
曾国藩得知彭玉麟的机缘后,决定向他请求资金支持水师的建设。此时,郭嵩焘提出了“劝捐”的计划,即要求富户捐助军费。尽管曾国藩对这一提议犹豫不决,但郭嵩焘最终开始了行动,并找到了周开锡和廖宗元等人商量办法。最终,在短短一个月内,捐款便达到了十余万金,缓解了湘军的燃眉之急。
然而,这些捐款仍然远远不足以支持水师的建设。为了继续筹集军费,曾国藩找到彭玉麟,请他再次向女老板求助。令曾国藩意外的是,女老板在听到曾国藩的请求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捐款。然而,她提出了两个条件:第一,建成水师后,彭玉麟必须担任水师提督;第二,彭玉麟必须娶她为妻。
曾国藩为了筹集资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这笔巨额捐款,成为了水师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彭玉麟是否最终与女老板结婚,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但他最终确实成为了水师提督,并在清朝政府中担任了兵部尚书等重要职务。
彭玉麟的高洁品德和刚正不阿的性格,使得他在湘军和清朝政府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晚清时期,他被誉为“奇男子”。他的一生,不仅是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努力,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