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晚清时期存在感最强的名臣、重臣、权臣,几乎凭一己之力支撑了晚清时期长达数十年的艰难统治。
这个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的“东方俾斯麦”,在光绪二十七年病逝后,慈禧太后泪水直下,称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这个晚清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在得到李鸿章病逝的消息后,甚至当着朝臣的面,说出了可能是其一生中最显无奈的一句话:
“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给予了李鸿章至高的评价: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可就这样一位“中兴名臣”,为何始终坚定支持慈禧太后,而非年轻的光绪皇帝呢?
对于一个熟读经史,出身官宦之家,久被儒家思想熏陶、影响的传统文人,入仕为官、于仕途升迁至“位极人臣”的崇高地位,乃系李鸿章这类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在李鸿章所做组诗作品《入都》中,有一首诗作,能够将李鸿章“入仕封侯”的追求,予以明确表现: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而满足了李鸿章这个终极追求的人,就只有慈禧太后。
《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九》有载:
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咸丰三年,累功,用道员,赏花翎。同治元年,旋诏署江苏巡抚;十二月,授江苏巡抚。
道光二十七年以进士身份进入仕途的李鸿章,在咸丰朝只做到了正四品的道员,基本相当于现在略高于正厅级的行政级别,这与李鸿章“入仕封侯”的梦想追求,相差甚远。
而一跨入同治朝,在慈禧太后成为晚清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以后,李鸿章在曾国藩的举荐下,立马被越级提拔,从正四品升为从二品的江苏巡抚,一方封疆大吏,地位显赫。
但这还只是李鸿章在同治朝官职升迁的开端,慈禧太后对李鸿章的恩遇还只是开始。
八年二月,兼署湖北巡抚。九年七月,剿平北山土匪。值天津教堂滋事,命移军北上。案结,调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十二年五月,授大学士,仍留总督任。六月,授武英殿大学士。十三年,调文华殿大学士。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成为了文华殿大学士,成为了“三殿三阁”大学士中的第二等。但因为保和殿大学士自乾隆朝便不再实授,李鸿章担任的文华殿大学士已经是步入了清朝文官的最高等级,当属内阁首辅。
也就是说,在同治皇帝当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的同治朝,李鸿章在行政级别上达到了顶点,成为了正国级干部,而且行政排位居于第一。
更重要的是,同治三年五月,剿灭太平天国有功的李鸿章,被晋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在其“入仕封侯”的追求中,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有载:
光绪二十七年,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入祀贤良祠。
李鸿章在病逝之后,终于完成了“封侯”的终极梦想,而这一殊荣正是在慈禧太后直接恩赏的!
说到底,李鸿章之所以在数十年间坚定的支持和拥护慈禧太后,正是因为这个女人拥有着晚清政权的绝对权力,拥有着完成李鸿章终极追求的绝对权力。而对于光绪皇帝乃至同治皇帝而言,李鸿章想要的一切,他们都无法给予。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