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最为人熟知的军师与谋士,他的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蜀汉的事业,竭尽全力地辅佐刘备及其后代。特别是在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但刘禅的能力相对有限,所有的政务与大计都被交由诸葛亮打理,几乎肩负了整个蜀汉的兴衰责任。
然而,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老去的命运。诸葛亮也自然需要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考虑到自己身后的人选,早早为蜀汉的未来打下了接班人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并非后世所熟知的姜维,而是一个和他有着亲属关系的人——诸葛乔。
诸葛乔的名字中隐含了他的背景,大家可以一眼看出他与诸葛亮有着直接的血缘联系。诸葛乔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次子,同时也是诸葛亮的养子和长子。至于为什么要收养哥哥的儿子而不是直接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这其中有着不小的缘由。
众所周知,诸葛亮与妻子结婚多年却没有子嗣,这在当时无疑是件大事。为了避免自己无后,诸葛亮与哥哥诸葛瑾商议,希望能收养其次子诸葛乔,并让他继承自己的血脉。这一举措与刘备当年收养刘封类似,刘备为了延续家业,也收养了刘封。对于像诸葛亮这样胸怀大志的人来说,传宗接代显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诸葛瑾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诸葛恪素有才名,是当时的神童。次子诸葛乔与幼子诸葛融之间的感情深厚,诸葛瑾在看到弟弟没有子嗣时,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当然,这个决定并非没有顾虑,毕竟他们各自效忠不同的国家,这也需要得到孙权的同意。在得到孙权的许可后,诸葛乔便带着行李,跋山涉水,从东吴来到蜀汉,成为了诸葛亮的养子。
虽然诸葛乔并非诸葛亮亲生,但诸葛亮夫妇对他疼爱有加,将他视如己出。诸葛乔原本的字是由诸葛瑾为他起的,作为次子,他的字是“仲慎”。然而,成为诸葛亮的养子后,诸葛亮显然有意让他成为自己的继承人,因此将诸葛乔的字改为“伯松”,这一举动无疑向世人宣告了他对诸葛乔的重视和期望。
诸葛亮对诸葛乔的培养可谓是倾尽心血,甚至超过了自己亲生儿子的关爱。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诸葛亮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授。无论是军事策略、兵法阵图,还是五行八卦、道家学问,诸葛亮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正因为如此,诸葛亮视诸葛乔为继承人,几乎将一切心血都注入了对他的教育中。
在刘备时期,诸葛乔也得到了重用。刘备欣赏诸葛亮的才华,自然也对诸葛亮的养子十分关照。刘备不仅在汉中征战胜利后,为诸葛乔授予了“驸马都尉”一职,显示了对这个年轻人的重视。刘备希望诸葛乔能够在蜀汉的未来中扮演重要角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栋梁。
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战略家,还是一位不拘泥于书本知识的导师。他将诸葛乔带入了军队,让他亲身经历战争,感受士兵的艰辛。作为蜀汉的丞相,诸葛亮的工作繁重,既要处理政务,又要参与军事指挥,堪称蜀汉的精神支柱。在诸葛亮的悉心教导下,诸葛乔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在文治方面展现了出色的才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全能型人才。
诸葛亮对于诸葛乔的期望极高,他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志向,辅佐蜀汉恢复汉室的伟大事业。而在当时的三国,几乎无人不知诸葛乔是诸葛亮的接班人。然而,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要培养自己的侄子而非亲生儿子。其实,这其中有着复杂的缘由。在诸葛亮收养诸葛乔时,他仍年轻,但当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时,诸葛亮已经年老,且那时诸葛亮对亲生儿子并不看重,甚至把他排除在继承人的范围之外。
然而,命运往往充满戏剧性,尽管诸葛亮精心培养了诸葛乔长达二十年,却没能预见到他英年早逝的悲剧。二十五岁时,诸葛乔因病去世,这给诸葛亮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不仅是因为二十年的父子情深,更因为蜀汉的未来,突然失去了一个可以托付的大任。这使得诸葛亮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甚至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随着诸葛乔的去世,蜀汉的人才短缺问题愈发严重。虽然诸葛亮曾深知自己可能未能实现恢复汉室的宏愿,但依旧希望通过自己的后代完成这一梦想。然而,现实却让他失望。即使诸葛亮亲自培养了接班人,却依然无法预见到这个英才的早逝。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蜀汉人才的匮乏。早在刘备时代,蜀汉的文官人数便远少于武将,除了诸葛亮,刘备身边的可用文臣也屈指可数,庞统与法正的早逝,使得诸葛亮几乎成为了蜀汉唯一的智囊。在这种人才匮乏的背景下,尽管诸葛亮极力寻找合适的接班人,蜀汉依然难以找到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支持国家的长远发展。
诸葛亮的选官标准,过于注重德行,导致了蜀汉在人才选拔上的一大弊端。他不容忍任何官员有德行上的缺陷,这使得许多原本有才能的人却因德行问题被排除在外。对于一个本就处于弱势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标准显然并不现实。蜀汉的人才枯竭,也正是这一选拔标准的结果之一。
如果当年诸葛亮培养的诸葛乔没有早逝,或许蜀汉的命运会有不同的走向。即便如此,若诸葛亮在后期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才支持,蜀汉也许不会走到那个悲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