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淼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提起刘伯温,这位历史人物在我国的民间广为流传,几乎就是家喻户晓。尤其是他所创作的《烧饼歌》,即使到了今天,仍有不少人将其视为宝贵的民间遗产珍藏。不过,尽管刘伯温是一位智谋超群的杰出军师,但根据史料记载,他的结局并不美好,最终也未能善终。那么,为什么刘伯温如此忠诚地辅佐朱元璋,却又不争名夺利,仍然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呢?
关于刘伯温的去世,历史上虽然普遍记载为他因病去世,看似是个平静的结束。但细细考证后会发现,刘伯温实际上是服用了胡惟庸所介绍的医生开的药,这药物让他的病情愈发加重,最终导致他去世。因此,历史研究者们纷纷猜测,胡惟庸极有可能是刘伯温被暗算的真正幕后黑手。然而,令众人费解的是,胡惟庸当时似乎是受朱元璋派遣,特意前去探望刘伯温的病情,这其中难免让人怀疑是否存在某种阴谋的成分。
这里面显然有些不寻常的地方!难道朱元璋是通过胡惟庸的手在图谋刘伯温的性命吗?更令人不解的是,朱元璋为何会对刘伯温下如此狠手呢?回顾历史,刘伯温对大明王朝的建立的贡献可以说是不可磨灭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刘伯温为朱元璋的战略规划与指导,大明甚至可能都无法成功建立!有人或许会反驳,认为尽管刘伯温功勋卓著,但朱元璋一旦掌权后,屠杀的大多数都是功臣。
然而,刘伯温与其他开国元勋的境遇却截然不同。他不仅始终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而且毫无贪欲。比如,朱元璋常常将刘伯温比作历史上的谋士张良,将李善长比作萧何,但最终李善长被封为公,而刘伯温却只得封伯。有意思的是,对于这样的封赏,刘伯温却根本不在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刘伯温并非身居武将之位,他手中没有兵权,理论上讲,这样的人对朱元璋并不会构成什么威胁。
确实,如此一来,朱元璋在大明建立后的长时间里对刘伯温的态度极为尊重,常常请教他的政治建议和看法。然而,进入朱元璋的晚年,尽管刘伯温依旧低调行事、默默奉献,朱元璋却逐渐对他产生了不满,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其实与朱元璋个人的经历与性格特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众所周知,朱元璋生于贫寒,完全靠着年轻时的拼劲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而刘伯温则完全不同,他年少时便熟悉各种权谋与计谋。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刘伯温这样的智囊实在是天上掉下来的“扶摇直上”之才。然而,当朱元璋成功称帝后,随着地位的提升,他的心态逐渐膨胀,开始自认为在很多事情上具有无可争议的智慧。
可当他向刘伯温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往往会遭到刘伯温的驳斥。而每当刘伯温提出与之截然不同的看法时,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后,常常会发现刘伯温的建议更加明智。这一来二去,朱元璋心中便滋生出一种自卑的情绪,觉得自己在能力上总是逊色于刘伯温。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对他而言,无疑是一大隐患!
各位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帝王总是觉得自己比某位下属愚蠢,那么这个下属还能安全无虞吗?而在当时,刘伯温则忠心耿耿,专心辅佐朱元璋,似乎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成为了后者心中不可调和的矛盾。难道这不正应了那句古话:“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吗?各位对此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