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中国历史的长卷,看到的是 “唐太宗”“康熙皇帝”“汉武帝” 这些赫赫有名帝王名号,其实中国古代帝王称谓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评价。
目光投向西方,却常常能看到诸如今年新当选教皇利奥十四世,前几年才去世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这样带有 “几世” 后缀的名字,让人疑惑西方是不是也和藏传佛教一样,讲究个轮回转世?
这与中国古代皇帝的命名方式迥异之处,也就是“几世”,究竟代表着什么呢为何前不久去世的教皇方济各却没有这样的后缀?
一、东西方命名文化的迥异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名号极为庄重、讲究。皇帝名号避讳制度贯穿始终,人们要避免使用与皇帝名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以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秦朝是中国正统意义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对后世影响巨大、深远。这也体现在皇帝的命名上。
我们知道秦始皇曾经提出“万世一家”的秦帝国千秋规划,即他曾始皇帝,其后分别是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
但历史的车轮,从不因帝皇个人的“美好设想”而改变轨迹,秦朝二世就亡了。自此以后,“二世” 一词,因秦朝 “二世而亡” 的惨痛教训,成为了后世帝王避之不及的忌讳,也就没人愿意与这样不吉利的象征产生关联。
同时,汉语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组合方式,使得中国人取名时可用字范围极为广泛,重名的概率远低于西方,这也为独特且不重复的帝王名号提供了可能。
中国古代,皇帝的区分方式更是多种多样,不同朝代,不同史书对皇帝的后世称呼也有所不同。
一是庙号,如 “唐太宗”“明成祖”,“祖”“宗” 的使用体现了皇帝在宗族传承和历史地位上的差异,祖一般是指开国皇帝,如太祖、高祖,还有不完整朝代的烈祖,断代王朝的世祖等,宗则是承平之主,在先祖荫蔽之下获得皇位的帝王。
二是年号,每个皇帝在位期间往往会根据政治、社会等情况更换一个甚至多个年号,通过年号就能清晰地区分不同时期的帝王,像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皇帝大多为后世所知的其实是其年号。
三是谥号,则是用一些形容生前功绩、品德等评价的词语来区分,如 “汉武帝” 彰显其武功,“隋炀帝” 则暗含对其行为的批判。
反观西方,名字中频繁出现的 “几世几世” 后缀,乍看之下令人困惑不已。这种差异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在起作用。
二、西方皇帝名字中的数字密码
以新教皇利奥十四世为例,他名字后的 “XIV”(十四世),其实就是清晰地表明他是第十四个以 “利奥” 为名的教皇。
教皇在当选上任时,拥有自主选择 “教皇名” 的自由。新教皇往往会从历史上著名教皇或者自己认可崇拜的对象的名字中挑选。“格里高利” 这个名字被使用了 16 次,于是便有了格里高利十六世;“利奥” 到如今已是第十四次被采用,所以新教皇就成为了利奥十四世。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的 “几世” 并非代表轮回转世,而是明确表示他是第几个使用这个名字的教皇。
前教皇方济各,因为他并没有选择前面教皇的名字,因此他是历史上首位选择 “方济各” 作为称号的教皇,因此无需添加 “一世”,倘若未来有其他教皇也选择这个名字,便会按照先后顺序被称为 “方济各一世”“方济各二世” 等等。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名字中的 “二世”,与教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欧洲的王室传统中,如果国王名字与祖先出现重复,就会在名字后面加上几世这样的数字来进行区分。
伊丽莎白一世 1558 - 1603 年在位,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叫 “伊丽莎白” 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 1952 - 2022 年在位,是第二个叫 “伊丽莎白” 的女王,她们之间相隔了 400 年之久。
这种命名规则在其他欧洲国家同样适用。如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俄国沙皇彼得二世;现任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由于之前已经有查尔斯一世(被砍头)和查尔斯二世(复辟),所以他成为了第三个叫 “Charles” 的国王。
三、世界其他地方古代帝王的命名规律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除了教皇和欧洲王室,还有许多其他地区的古代帝王,他们的命名规律同样值得我们探究。
在古罗马,凯撒家族的命名就颇具特色。以尤利乌斯・凯撒为例,“尤利乌斯” 是氏族名,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凯撒” 则是个人名,最初可能是一个绰号,后来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家族成员常用的名字。随着家族的发展,不同的凯撒通过其他名字或称号来区分,比如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奥古斯都,“奥古斯都” 是他获得的尊号,彰显着他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功绩。
这种命名方式既体现了家族的延续,又通过不同的称号突出个人的成就和身份,与后来欧洲教皇、王室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都强调家族与个人的双重属性。
而在古老的埃及,法老的命名更是复杂且富有深意。法老的名字通常包含多个部分,有荷鲁斯名、两女神名、金荷鲁斯名、登基名和本名。荷鲁斯名象征着法老作为荷鲁斯神在人间的化身,代表着王权的神圣性;登基名则是法老在即位时所取,寓意着新统治的开始和对国家的期望。
例如拉美西斯二世,“拉美西斯” 是他的本名,意为 “拉神之子”,体现了他与神灵的联系,而 “二世” 则表明他是第二个使用这个名字的法老,用于区分与其他同名法老。埃及法老的命名方式深刻地反映了古埃及人对神灵的崇拜以及对王权神圣性的强调,同时也通过名字的区分来明确不同法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传承关系。
在中东地区,以波斯帝国为例,帝王的名字往往与家族、宗教和统治理念紧密相连。居鲁士大帝,他的名字在波斯语中有特定的含义,代表着他的身份、使命。随着波斯帝国的传承,不同的帝王会在名字上体现家族的延续,同时也会通过一些称号来展示自己的功绩和统治特色。
这种命名方式既受到当地宗教文化的影响,又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与欧洲和埃及的命名规律相互区别又有着内在的联系。
四、中西命名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从教皇名字中的宗教寓意,到欧洲王室名字里的家族传承,再到其他地区古代帝王命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名字中 “几世几世” 的后缀,本质上是一种用于区分同名者的编号系统,它与西方的宗教传统、家族观念以及王位继承制度紧密相连。
中国古代皇帝的命名方式,凭借着避讳制度、丰富的区分方式,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西方命名文化各有所长,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与好坏之分,都是各自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