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立即着手启动经济恢复与重建工作。在这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便是劳动力的严重短缺。战争期间,朝鲜人口锐减了近120万,此外还有60多万人被征召入伍,这种人口损失给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要想重振经济,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劳动力不足这一难题。
为应对这一困境,朝鲜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方面,广泛动员妇女和儿童参与劳动,另一方面则鼓励各级干部积极参加体力劳动。1957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朝鲜又引入了“志愿工作”制度,以进一步缓解劳动力紧缺的局面。
根据中国驻朝使馆提供的统计数据,停战后朝鲜政府开始将大量复员军人分配到农村。到1958年上半年,已有8万名初高中学生被下放乡村,1960年又有8.7万多人下乡,1963年下放工人和干部达到20.7万人,1964年还计划下放20万人。这一系列举措与中国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非常相似。
战后朝鲜规定,大学生每年必须参加一个月的劳动,其中普通大专院校学生每年需完成两个月的劳动任务,而四至五年制大学中,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每年需参加三个月半的劳动。尽管如此,金日成仍觉得这些措施远远不够,他更加关注的是大量吸引在国外居住或工作的朝鲜人返回国内,以根本上缓解人口压力。
首先,朝鲜政府重点着手吸引居住在苏联的朝鲜人返国。当时,苏联远东地区约有4.4万朝鲜人,其中1.9万人已取得苏联国籍。苏军占领朝鲜期间,也曾征用大量朝鲜劳工。朝鲜政府多方努力,请求苏联允许朝鲜公民提前返回国内,苏联部长会议甚至通过决议,要求相关地方政府在1958年完成遣返工作,但实际效果甚微。
此外,大部分在苏联工作的朝鲜人并不愿意回国。到1958年11月遣返工作暂停时,萨哈林州13313名朝鲜人中,仅有327人选择回国,显示出遣返工作进展缓慢。
相比之下,旅居日本的朝鲜人回国工作则相对顺利。旅日朝鲜总联合会积极展开宣传,朝鲜政府以教育经费名义给予该组织巨额资金支持,1957年就提供了高达1.2亿日元的资助。到1962年,已有包括家属在内的74335名旅日朝鲜人返回祖国。
生活在中国的朝鲜人数量远超苏联和日本的同胞,且办理回国手续也相对简便。档案显示,战后不久便有朝鲜侨民申请回国参与国家建设,中国政府迅速批准。1955年8月,朝鲜政府首次主动提出归国支援请求,中国积极配合办理相关手续。
在回国经费方面遇到困难的城市,还提供了一定补助。例如,南京市民政局为被遣返的朝鲜人平均补助40元,相当于年轻工人的一个月工资,有病者额外补贴25元。1958年11月,金日成访华时正式提出希望派遣中国籍朝鲜族人赴朝参加经济建设,中国政府迅速响应,决定迁送4万名东北朝鲜族居民。
为拓宽劳动力来源,中国驻朝鲜使馆还对定居朝鲜的13000名华侨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是否愿意转为朝鲜籍。此外,对于朝鲜妇女与中国人结婚的问题,中国政府也采取了配合朝鲜的态度。1958年10月,国家内务部发布文件指出,由于劳动力短缺,朝鲜政府对朝鲜人与外国人的婚姻实行严格控制,中国有必要协助朝鲜落实这一政策。
文件规定,要求来中国与中国人结婚的朝鲜妇女应严格管理;而对想与朝鲜妇女结婚的中国人,则应尽力劝阻。即便劝阻无效,允许结婚后,也应鼓励中国男方迁往朝鲜安家落户。
不过,从朝鲜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金日成所需的劳动力远不止几万人的增加。他一直垂涎东北长白山地区的广袤土地,但这个诉求只能在最合适的时机才会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