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精彩且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之一,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段时间里,无数文人墨客、英雄豪杰、武将谋士纷纷登场,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和精彩故事。然而,你可能并不知道,三国人物中的一些名字,至今仍然常常被误读或者叫错。有些是因为发音变化,有些则是因为文献传抄的错误,还有些是后人对历史的误传。
今天,笔者将揭开三国中四个常被误叫的名字,看看你是否能够正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也许你会因此学到一些有趣的历史小常识。
1. 荀彧:字文若
荀彧,字文若,是曹操手下的头号谋士,素有“王佐之才”之美誉。曹操曾经评价他:“吾得文若,犹汉得萧何也。”他在曹操的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曹操最重要的左膀右臂。
然而,荀彧的名字经常被误写或误读。有些人习惯将他的名字读作“荀或”(xún huò),这实际上是错误的。荀彧的“彧”字是一个较为少见的字,最初含有“草木茂盛”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才学出众,是个褒义词。由于这个字的发音和书写较为复杂,后人常常将其误写成“或”字,结果将“荀彧”误称为“荀或”。这样的误读无疑是对他不尊重的表现,因为“荀或”并没有原名字中的优雅和正面含义。所以,正确的读法应该是“荀彧”(xún yù),而非“荀或”(xún huò)。
2. 甄宓:魏国皇后
甄宓,字未详,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妻子,也就是魏国的第一任皇后,历史上称她为“文昭皇后”。她因容貌美丽、才情出众,成为三国时期的美女之一,曹植更是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来赞美她的美貌和风采。然而,甄宓的名字也时常被误写或者误读。
很多人将她的名字叫作“甄咪”(zhēn mì),这显然是错误的。甄宓的名字应当读作“甄宓”(zhēn fú)。甄宓与曹丕有一子一女,分别是曹叡和东乡公主。她贤惠孝顺,深得曹操和卞氏的宠爱。然而,由于受到郭女王的挑拨,曹丕误以为甄宓有怨言,于是下令赐死她,年仅三十岁。甄宓死后,曹叡即位后为其平冤,并追尊她为“文昭甄皇后”。
3. 步骘:字季佐
步骘,字季佐,是孙权手下的重臣之一,在三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人物。他曾担任过孙吴的骠骑将军和丞相等职,是孙吴的元老之一。步骘曾经平定过南方的交州,又驻守西陵二十年,是孙吴立国的支柱之一。
不过,步骘的名字也常常被误读。很多人会将他的名字读作“步志”(bù zhì),这显然是错误的。步骘的名字中的“骘”字也是一个罕见字,原本有“骏马、勇猛”之意,是褒义的描述,但由于这个字较为冷僻,很多人便误读成了“志”。步骘的字应该读作“季佐”,名字的正确读音应为“步骘”(bù zhì)。
步骘是徐州临淮人,出身名门,年轻时学识广博,才华出众,受到蔡邕的提携。后由张昭推荐给孙权,开启了自己的仕途生涯。他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在平定交州、安抚南方等方面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西陵期间,他宽厚待民、安边有术,深得百姓爱戴,是孙吴政权的重要支柱。
4. 郤正:字令先
郤正,字令先,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之一,曾任曹魏的尚书令、司空等职,为曹魏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郤正聪明才智、深得曹操的赏识,他参与了许多重大战役和政治事务,也被后人誉为“智囊之士”。
不过,郤正的名字也常被误读为“郤正”(Yù zhèng),这种读法显然是错误的。正确的名字应该是“郤正”(xì zhèng)。郤正的“郤”字发音是“xì”,而不是“Yù”。郤正,原名郤纂,河南偃师人,年轻时丧父,勤奋好学,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他曾在蜀汉担任重要职务,也为刘禅撰写过投降书。尽管郤正早年并未追求功名,但他以自己的才华和贡献被后人铭记。
以上四个三国人物的名字,你是否曾经也读错过呢?这些名字的误读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历史文化的变迁和文字演化所致。正确的发音和写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还能让我们更尊重他们的历史地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