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的昭德皇后王氏,创造了一个历史纪录——她成为了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因为她在被册封为皇后的当天便去世了。历史上鲜有如此的例子,这也让王皇后的短暂一生引人注目。
根据史书记载,唐德宗极为宠爱王氏,甚至让她以淑妃的身份掌管六宫,行使皇后的权力。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唐德宗为何迟迟未将王氏封为皇后,直到她健康状况岌岌可危之时,才匆忙给她举行了册封仪式?而且,令人更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八个月后,唐德宗便开始筹划废掉王皇后的长子李诵的太子之位,改立次子李谊为太子。种种迹象似乎暗示着唐德宗对王皇后的宠爱并非如表面所示那般真挚,甚至可能藏有某些不可告人的阴谋。那么,究竟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不妨从王皇后的生平来一探究竟。
王氏出生于益州成都的一个官宦之家,年轻时便嫁给了唐德宗李适(时为奉节郡王)。上元二年(761年),她为李适生下长子李诵,此后便备受宠爱,“生顺宗(李诵),尤见宠礼”。一年后,王氏又为李适生下长女韩国公主,韩国公主深得父亲的宠爱,后嫁给了秘书少监韦宥,生下了韦氏。韦氏的丈夫,正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李愬(李晟之子)。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继位,册封王氏为淑妃,并在同年年底宣布李诵为太子。由于当时唐德宗并未册封皇后,王淑妃便成为了六宫之首,实际行使了皇后的权力。按理说,王氏在这个位置上,应该很快就能被正式册封为皇后。她自己受宠,儿女都得到了特别的关爱,谁能想象,她的幸福生活会被突如其来的事件打断?
然而,这份幸福并未持续太久。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军因不满京兆尹的食物供应标准,突然爆发了叛乱并攻占了长安。唐德宗急忙召集神策军援助,然而事态发展迅速,救援未果,唐德宗不得不带着皇室子弟仓皇逃亡,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泾原兵变”。由于突如其来的变故,唐德宗甚至连皇帝的玉玺都忘了带,直到到达奉天才发现这一致命错误。然而,在危急时刻,王氏却从怀中掏出了玉玺,这一细节表明王氏不仅心思细腻,还极具责任感,唐德宗对她的爱由此更加深厚。
逃亡路上,因长时间粮草供应紧张,唐德宗与随行众人都只能食用粗米和野菜。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王氏的继女韩国公主不幸病逝,年仅22岁。唐德宗为此伤心欲绝,下令为她修建塔陵厚葬,但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宰相姜公辅的反对。唐德宗大怒,认为姜公辅过于抠门,竟因一座塔的费用争执,便以“卖直取名”为由将其贬职,可见韩国公主之死对唐德宗的打击极大。
此时,王氏也因重重压力身体日益虚弱。幸运的是,叛乱只持续了九个月,到了兴元元年(784年)七月,唐德宗终于带领家族返回长安,王氏也艰难地熬过了这一阶段。但从那时起,她的健康状况再未恢复。到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王氏的病情已经严重到无药可救的地步,唐德宗为挽救她的生命,匆忙为她举行了皇后册封仪式。然而,就在册封仪式刚刚完成后,王氏便去世了。
唐德宗对王皇后的爱,似乎真的是从心底流露的。即使他已经即位七年多,迟迟未将她册封为皇后,其中是否有某种政治考量?事实上,第二年八月,唐德宗一度考虑废除李诵的太子之位,并准备立李谊为新的太子。就在此时,山中宰相李泌冒着被满门抄斩的风险,力劝唐德宗,才让李诵保住了太子之位。从这个角度看,唐德宗是否心存废除李诵的念头,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但从王皇后去世后的种种行为来看,唐德宗对她的感情实属真挚。
那么,唐德宗为何直到最后时刻才册封王皇后呢?其实,这一切都与王氏的身份有关。根据白居易的《大唐故贤妃京兆韦氏墓志铭》以及《两唐书》的记载,唐德宗的原配夫人并非王氏,而是韦贤妃。根据古代礼法,皇帝如果要立皇后,通常是以嫡妻为首选,这就意味着在韦贤妃的存在下,王氏作为庶妻,无法被立为皇后。虽然王氏深得唐德宗的宠爱,但因为礼法的限制,唐德宗一直未能正式册封她为皇后。直到王氏的健康急剧恶化,唐德宗不忍让她带着遗憾离世,才破例册封了她。由此可见,唐德宗对王皇后的爱,既是为了打破礼法,也是为了让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地位。
综上所述,唐德宗对王皇后的感情,并非如某些历史解读所认为的那样含有阴谋,而是出自真心。他为王氏打破常规,最终为她举办了一个庄严的皇后册封仪式,也让王皇后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