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沐语纪史
编辑 | 沐语纪史
古代王朝的历史,往往充满了血腥与战火,战争几乎成了维持政权和疆土扩展的常态。
然而,大多数国家的战争多局限于清剿本土的叛乱与新兴政权,很少有外敌的入侵。
这种情况的背后,首先是古代的交通和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使得许多外部世界的冲突难以触及。而且古代的统治者多秉持“安内必先攘外”的策略,通常采取威慑和外交手段对待外部的势力,尽量避免直接冲突。
但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强盛王朝——唐朝,曾发生过一次与外域文明的大规模军事碰撞。
这场战争中,唐朝原本信心满满,却最终以失败告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作为胜利者的阿拉伯帝国,在战争结束后却立即派遣使者与唐朝和谈,而此后六年中,每年都有阿拉伯的使节前来。
这场东西方帝国的冲突便是著名的怛罗斯之战,战斗的双方是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军与阿拉伯帝国、穆斯林和中亚诸国的联合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唐朝的常胜将军高仙芝担任了指挥。
高仙芝,出身于一个世代为武的家族,从小便在父亲的教导下精通兵法,年轻时便在军中锻炼历练。凭借父亲的战功和影响,他在20岁时便被任命为将军,但因为缺乏实战经验,初期并未受到太多重用。
真正让高仙芝脱颖而出的是一次征战。开元二十九年,节度使夫蒙灵察被派往黑山平叛,他挑选了高仙芝作为前锋,率领两千精锐骑兵追击叛军。
当时的叛军对唐朝的威名早有耳闻,看到唐军到来,吓得四散逃窜,大部分叛军已经精疲力尽,最终被高仙芝轻松歼灭。
此战让高仙芝名声大噪,他也因此被正式纳入唐朝武将的行列。
天宝初年,唐玄宗亲自下令高仙芝带兵征讨小勃律国。
小勃律国原本是唐朝的藩属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掌控了西域的交通要道,对唐朝的战略意义重大。
然而,小勃律国未曾料到,除了唐朝,吐蕃也盯上了这个国家。
吐蕃与唐朝长期敌对,它通过武力强迫小勃律国迎娶吐蕃公主,小勃律国只能无奈归附。此后,吐蕃通过对小勃律的控制,进一步扩展了其在西北地区的势力,甚至强迫周边二十多个国家停止向唐朝朝贡,改为向吐蕃进贡。
这一系列的挑衅激怒了唐朝,唐玄宗下令讨伐小勃律国,但由于长期作战,唐朝军队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多次派兵都以失败告终,反而损失惨重。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唐玄宗终于派遣高仙芝前去。
高仙芝在战术上非常精妙,他将军队分成三路,巧妙地迷惑敌人,使敌方难以判断唐军的真实兵力。
最终,他成功击败了小勃律国的外围防线,斩杀了五千余人,缴获战马一千多匹。清点战利品后,士气高涨的唐军准备一举攻入小勃律境内。
然而,尽管小勃律国竭力抵抗,最终还是被高仙芝以巧妙的计策所征服,并迫使小勃律的国王归顺。
这一胜利不仅恢复了唐朝与中亚的联系,还让高仙芝的声望达到巅峰。
然而,吐蕃并未甘心失败,它教唆羯师国对小勃律发动进攻,再次切断了唐朝与小勃律的运输通道。
高仙芝再次奉命征讨羯师国,天宝九年二月,他带领军队迅速进攻,并在几乎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击败了羯师国,成功将其纳入唐朝的版图。
接连的胜利让高仙芝变得越发骄傲,他的“常胜将军”名号也广为传颂,然而,这种过度的荣耀却埋下了祸根。
唐朝的强大引发了西域一些国家的恐慌,其中有一个叫石国的小国,表面上归附于唐朝,实则在背后暗藏心思。
高仙芝看不惯石国的做法,决定突然出兵,攻破石国,肆意屠杀百姓,劫掠财富。
这一行为让西域的各国心生寒意,害怕自己也会遭遇类似命运,于是,他们纷纷联合起来,寻求更强大的支持——这支持者便是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当时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大国家,既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有着深厚的宗教背景。
得知阿拉伯帝国要与西域联手抗击唐朝时,高仙芝并未在意,依旧带兵向阿拉伯发动进攻。
双方最终在怛罗斯相遇,高仙芝不仅采用了长途奔袭的方式,还集结了两万精锐骑兵,同时调动西域的附属国兵力,总兵力达到六万人。
然而,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却比唐朝多出一倍,达到了十万人,且采取了充分准备、以逸待劳的策略,迅速打乱了唐军的阵型。
尽管高仙芝勇猛且指挥得当,唐军仍处于劣势。战斗僵持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唐军内部出现了叛徒——两万藩兵反叛,致使整个阵型崩溃,战局最终全军覆没。
这场惨败中,损失最大的其实是藩兵,唐朝在西域的根基并未受到严重影响。
此后,唐朝愤怒地对西域展开大规模征伐,吐蕃及其他国家抵挡不住,再次显示出唐朝强大的实力。
看到这一局势,阿拉伯帝国意识到唐朝的强盛,立即派使者与唐朝和谈,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频繁派遣使节前来进行交流。
从这场冲突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朝依然是那个盛大的帝国,不愧为历史上屹立不倒的“强汉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