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英雄少年屡见不鲜,这不仅仅是空洞的夸赞。历史上曾涌现出众多英才,秦国的甘罗便是其中之一。在仅仅十二岁时,他便以一人之力,帮助秦国轻松征服了十一座城池,且没有一兵一卒的伤亡。
十二岁这个年龄在今天看来,还处于懵懂期,但甘罗却在这个年纪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能力,似乎预示着他未来必定大有作为。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他如此年轻便已取得卓越的成就,成为丞相的甘罗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似乎从此销声匿迹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转变呢?作为一位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辉煌政绩的年轻才俊,他本应获得更多的重用和提拔,却为何反而逐渐消失了呢?
甘罗出身显赫,他是秦国左丞相甘茂的孙子,天资聪慧且家学渊源。自幼,他便受到祖父甘茂的影响,对政治与兵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极具聪明才智,甘罗在少年时代便轻松掌握了许多复杂的学问。十二岁那年,他的祖父去世,而甘罗则继承了祖父的位置,成为了丞相,风头无两。
关于甘罗的出生,也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闻。有一个最为著名的故事,说甘罗是“只有娘,没有爹”。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甘罗的母亲是一位老丞相的女儿。有一天,她和嫂子在城外散步,正巧看到田里有一穗谷子成熟得特别早,令她心生好奇,便摘下来吃了。没想到,没过多久,她便怀上了甘罗。这件事让老丞相十分愤怒,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贞节至关重要。于是,丞相的女儿将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父亲。老丞相赶到事发地点,发现果真如此,于是命人将那穗谷子挖出,深埋三尺。最终,发现那穗谷子竟然是从一个螺蛳壳里长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特别的出生,甘罗从小就展现出了异常聪慧的头脑,甚至在十二岁那年便出任了丞相。
此外,还有另一个关于甘罗的流传故事。据说,甘罗的祖父甘茂是秦国的宰相,而秦王曾听闻甘茂能够找到公鸡蛋。秦王为此下令,要求甘茂立即献上公鸡蛋。甘茂苦恼不已,而聪明的甘罗便决定替祖父出面。当甘罗向秦王解释甘茂未能前来时,他直言不讳:“甘茂在家生孩子。”秦王听后非常愤怒,追问一个成年人怎会生孩子,甘罗则回答:“对啊,那公鸡又怎会下蛋呢?”这一机智的回答让秦王哑口无言,也因此更加欣赏甘罗的聪慧。
甘罗虽然天资聪慧,且拥有显赫的家世,但因为祖父甘茂的遭遇,他一家在秦国政治风云中逐渐没落。由于甘茂受到政敌的陷害,不得不逃亡至魏国,甘家也从此走向衰败。然而,甘罗自幼便有宏大志向,且性格坚韧,心怀抱负。吕不韦,秦国权臣,因其门下门客众多,甘罗便成为了其中一员,开始了他在吕不韦门下的生活。虽然甘罗一直待在吕不韦的门下,但他始终等待着属于自己的机会,准备在适当的时候一展宏图。
终于,机会来临了。吕不韦计划攻打赵国,并与燕国结盟。为了加强两国间的关系,他打算派遣张唐作为燕国丞相前往燕国。张唐拒绝了这个任务,理由是他曾帮助秦昭襄王打击赵国,赵国对他怀有深仇大恨。若途中经过赵国,必定性命堪忧。这让吕不韦陷入了困境,而此时,年仅十二岁的甘罗却主动提出了自己能解决此事。
甘罗向吕不韦保证:“这事交给我,必定有办法。”吕不韦虽对这个小孩子表示怀疑,但甘罗毫不气馁,反而用一段历史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他提到当年七岁的项橐曾是孔子的老师,今日他十二岁,或许能完成这项任务。吕不韦最终决定让甘罗去试试,没抱太大期望。
甘罗去见张唐时,首先问道:“你和白起,谁的功劳更大?”张唐毫不犹豫地说:“白起曾在南方击败强楚,在北方震慑燕赵,功绩显赫,远胜我。”甘罗继续问:“那么,范雎和吕不韦,谁的权势更大?”张唐回答:“吕不韦的权势自然更强。”甘罗接着说道:“你当年见过范雎如何因妨碍白起的军事计划而被绞杀,今日若你不履行吕不韦的命令,后果不堪设想。”经过甘罗的一番点拨,张唐终于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决定出发前往燕国。
甘罗不仅成功说服了张唐,还主动请缨,去赵国进行外交斡旋。他直接告诉赵王,秦国与燕国的合作意在联手攻打赵国,若赵国不合作,未来将遭遇严重后果。赵王听后决定送出五座城池,以便换取燕国太子丹的回归,赵国也在随后的战事中攻占了三十六座城池,并将其中的十一座城池赠送给秦国。这一系列精妙的外交手段,帮助秦国在没有任何战斗的情况下获得了宝贵的领土。
尽管年仅十二岁,甘罗便凭借这一系列智慧的决策,赢得了秦始皇的重视,升任上卿,也就是丞相。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如此年轻便有如此出色的表现,甘罗却很快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历史上关于他的消失有两种说法,一是吕不韦被秦始皇处死后,曾因其地位过高,招致诸多敌人,甘罗也因此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逃亡途中被杀。另一种说法认为,甘罗因为权力斗争而被吕不韦排挤,后者可能因嫉妒而除掉了甘罗,以免其夺走风头。无论真相如何,甘罗的故事依然是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