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最初被称为晋冀鲁豫野战军,最初的第一纵队由杨得志担任司令员。在接到命令北调后,杨得志本计划进军东北,但由于敌军占领了山海关,他最终留在了华北战场,并归聂荣臻指挥。1947年,刘伯承亲自指导,将原本的第一纵队和第七纵队合并成新的第一纵队,这一合并大大增强了部队的战力,形成了刘邓大军的王牌力量。
那么,这支强大部队的指挥核心是谁呢?这里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的六个人,正是第一纵队的核心领导。接下来,我们一一了解他们的事迹。
首先,左一位是尹先炳,他是第一纵队的副司令员。尹先炳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虽然他曾担任第十六军的首任军长,并且历任四大野战军的指挥官,通常应当授予中将或至少少将军衔,但尹先炳却只获得了大校军衔。大家不禁疑问,究竟是因为资历不足,还是战功不够显赫?其实并非如此,尹先炳年仅15岁便加入了红军,具有丰富的革命经验。他所领导的第十六军,也是一支有着辉煌战绩的王牌部队,至今仍保持着第十六集团军的荣誉。然而,尹先炳错失晋升的机会,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活作风问题,虽然细节我们在此不再多提,但对这一事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接下来是左二的王辉球,江西万安人,曾参加井冈山的斗争,是真正的老红军。从六人合影中,王辉球的革命资历是最为深厚的。他是毛主席亲自培养的第一代政工干部,在第一纵队担任政治部主任。考虑到尹先炳脾气暴躁、不善合作,杨勇专门派王辉球担任十六军的政委,以协调和尹先炳的工作。王辉球稳重、宽容,成功与尹先炳形成了默契的合作关系。1955年,王辉球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177位开国中将之一。2003年,王辉球以93岁高龄辞世,成为合影中寿命最长的一位。
右一是潘焱,河南新县人,担任第一纵队参谋长。潘焱是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也是开国少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潘焱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深得邓小平的器重。
右二是吴实,湖南平江人,当时担任第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吴实的革命经历可谓传奇,长征途中,他不幸被俘。被俘后,吴实并没有气馁,而是巧妙地与敌军周旋,在国民党军中当兵并秘密建立党支部。最终,他带领40多人发动暴动,成功回归红军。不得不说,他的行动力实在令人钦佩。建国后,吴实没有被授衔,但他曾担任过贵州省委副书记。
中间两位是合影中的核心人物,他们分别是第一纵队的司令员杨勇和政委苏振华。杨勇,湖南浏阳人,红三军团的老将,早年就跟随彭德怀参加了很多战斗。第一纵队的背景,深深烙上了彭德怀红三军团的印记。随着第五兵团的成立,杨勇升任兵团司令员。与同为刘邓大军的王近山不同,王近山因未能升任兵团司令员而不满,邓小平因此对其进行了批评,指出杨勇有他自己的优点。杨勇后来成为了开国上将,担任过志愿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等职务,成就可谓非凡。
而站在杨勇后面的,是第一纵队的政委苏振华,他也是彭德怀的老部下。随着第五兵团的成立,苏振华也晋升为政委,成为开国上将。苏振华的建国后成就,甚至超越了杨勇。他曾任贵州省委书记、海军第一政委,四人帮被粉碎后,他被任命为上海市委第一书记,还是政治局委员。他的影响力非常大,直到去世时,天安门广场为他降半旗致哀。
这些革命前辈的故事,铭刻了第一纵队的荣光,也成为了历史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