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未将音乐列入官方的技艺学习中,但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时的音乐文化极其繁荣,在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段时期习琴、懂音乐之人颇多,相较于汉代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这些人并不能“无师自通”,那么他们从哪里学习音乐知识的呢?又有哪些学习方式呢?
家传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占据了教育的主导地位。而在私学的各种形式之中,尤以家学最为常见,音乐教习亦是如此。其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家族观念、文化环境及现实背景五个方面来看。
在政治上,由于时局的动荡,王朝更迭频频,官学时兴时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推动着私学的蓬勃发展,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候所采用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让文士阶层重视对后代才艺的培养。
在经济上,接连不断的战争让百姓民不聊生,唯有贵族阶层在经济上压力相对较小。
从数据来看,这一时期习乐之人多为官宦家庭,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发展以世家大族起到领头作用。在家族观念上,世家大族的音乐教习观念仍是以“礼乐”为核心,《颜氏家训》有言:“士无故不撤弦瑟。”
正是因为音乐在人生道德修养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世家大族中依然重视对音乐的教习。在文化方面,由于政治的不稳定,皇权对于文化的约束有所松弛。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多是依照社会需求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不仅经学大有成就,在其他学科如律学、医学、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沉醉于音乐之中,加之后来玄学的兴起,山水与音乐成为了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最后,在现实条件下,因古代交通不发达、通信极其不方便,资料记载的手段也很单一。文化传播时间漫长且中间易发生谣传,加之音乐的特殊性,家传就成为了音乐教习的主要手段之一,还形成了众多音乐世家。
虽然家传一方面能够让文化保持本来的面貌长期延续下去,但另一方面,家传的文化限制了文化传播的广泛性,一旦该家族覆灭,其家族传承的文化可能至此消失。保持文化的本真性与限制音乐文化传承的广泛性成为了家传音乐的优势与劣势。
师传
师传,即拜师学艺,由于古代求取知识的途径相对较为狭窄,师传就成为了学习传统技艺的重要方式,也一直是音乐传承的主要形式之一。最早有记载学艺于他人的应是孔子,《礼记》中记载他“访乐于苌宏。”此外,孔子的弟子皆是师承于孔子,跟随他学习礼乐,孔子教学有一条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要以道作为志向,以德行作为依据,以仁爱为做人标准,活动于六艺即主要是礼乐的范围之中,说明孔子的教习中对音乐颇为看重。两汉时期最著名的音乐家要数蔡邕,三国孙吴宰相顾雍就曾随蔡邕学琴。
两晋南北朝时期学习音乐的人更多,从师徒传承的方式学习琴乐、琵琶等的情况比较多见,但还是琴乐为盛。如柳恽、沈道虔等都是师从他人,最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尤其是柳恽,他师从于嵇元荣与羊盖,穷尽了二人琴技之妙法,萧子良都赞赏他“巧越嵇心,妙臻羊体。”
互学互鉴
除了家传与拜师学艺,这一时期不少文献记载了习乐之人在因缘际会下或者某些活动中出现的音乐技艺互学互鉴的情景。《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一则故事,戴逵到京都,谢安前去探望,谢安本对戴逵较为轻视,但见面之后,二人谈书论琴,戴逵条条是道,谢安便收起了轻视的心思。
虽然故事中两者可能并没有音乐弹奏技艺的探讨,但对于音乐学习的心得体会,二人相谈甚欢,足以见得音乐在文人交流之中所起到的作用。
此外,在各种活动中以“雅集”为代表,最常出现与音乐相关的场景。雅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普遍,主要原因是许多文人因为现实生活的打压,都沉迷于音乐,并希望结交知音好友,在此背景下各种集会就成为了文人们竞相参与的活动。而在这种活动之中,音乐必不可少,文人们时常以诗会友、以琴会友。
雅集是文人特定的集会,其参与者不受身份的限制,既有豪门权贵,也有布衣寒儒,相同点在于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涵养,并且都是与雅集主题有着相关兴趣爱好之人。
在众多雅集之中,音乐都是重要的活动内容,即使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写到“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证明当时的雅集活动中一般都是有音乐伴随的。
石崇的《金谷诗序》中就有明确体现,“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在雅集活动中的音乐人既有专门从事音乐表演的乐伎,也有集会的组织者和来参与集会的知识分子。因此,雅集本身就是古代音乐传承的重要场所。
家养乐伎教习
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士族家中都有蓄养歌伎的爱好,如三国曹爽乐伎多达千人;《晋书》中石崇的乐伎绿珠在当时也颇为有名;《宋书》中的刘义宣乐伎亦有三千人之多;《南史》中阮佃夫乐伎有数十人;《梁书》中记载羊侃的乐伎张净琬、孙荆玉更是艳扬天下,曹景宗、夏侯夔、夏侯亶都有蓄养乐伎的爱好;《北史》中大臣薛真度乐伎也有数十人。
究其根源,乃是上行下效的后果。魏太祖喜好音乐,他的身边总是伴随有倡优,并以日达夕;晋武帝平定吴国后,收纳了吴国的乐伎五千多人归入清商署;后赵君主石虎也蓄养了数百名乐伎,其中较为荒唐的是南朝宋明帝逼夺大臣的乐伎陈玉珠。这样的社会风气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蓄伎行为普遍盛行。
乐伎的教习大多是存在于宫廷音乐机构和民间专门的音乐教习场所之中,之所以将家养乐伎单独罗列出来,其原因在于家养乐伎中存在的特殊情况。家养乐伎虽与宫伎、民间乐伎、官伎等一样都是专门以音乐才艺来获取生存机会、维护生活来源之人。
但在史料文献中有记载曹爽为了培养乐伎,让大臣张蕃的妻子来教养他的乐伎,还请了皇帝的妃子到家中教养乐伎。这样的教习方式有别于一般乐伎在专门的音乐教习场所中学习音乐技能,此种情况也必定不会是个例,故而有必要对其进行论述。
结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整体上虽然是百花齐放的状态,但在文献记载上还是以琴乐为主,其他记载很少,大体都是以家传、师传与互学互鉴为主。这四类音乐教习形式中,以其教学目的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将音乐作为培养人品性的方式,主要采用家传、师传和互学互鉴三种方式;家养乐伎教习则是以提高音乐演奏技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