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与吕伯奢家族的血案,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陈宫参与其中,也有人提出刘备是与曹操同行的说法。经过史料的深入考证,实际上陈宫并未与曹操一同作案,也没有因此离开曹操。曹操灭吕家一事发生在中平六年(189年),而陈宫是在初平二年(191年)才开始为曹操效力的。早在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带兵征伐陶谦时,陈宫才与吕布接触并策划了叛乱,幸亏荀彧与夏侯惇临危不乱,才未让曹操家破人亡。
与曹操同行前往吕伯奢家休息的人,绝非陈宫,而极有可能是刘备。根据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汉末英雄记》中的记载,刘备与曹操早在洛阳就有过交情,并且共同离开过洛阳:“灵帝末年,备曾在京师,后与曹公一同返回沛国,号召聚众。随后灵帝去世,天下大乱,刘备也开始起兵讨伐董卓。”王粲作为与曹操同龄的历史人物,写下的《汉末英雄记》比《三国志》更具可信度——例如刘琮投降曹操的事便是由王粲劝说的。虽然王粲比刘备年纪小,但与刘备有过较深的交情,而陈寿则跨越了更大的历史代沟,诸葛亮去世时,陈寿年仅一岁。
根据《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的记载,刘备在汉灵帝末年便担任了县尉和县令,并参与了大将军何进募兵的活动。因此可以推测,刘备当时带着关羽、张飞等人来到洛阳办事,完全有可能与曹操产生过接触。
王粲与曹操的关系也由此可见一斑,他因劝说刘琮归顺曹操而受到曹操的赏识,并担任了丞相掾和军谋祭酒(原本是郭嘉的职务)。由此可知,刘备与曹操的交情,并非突如其来的,而是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所联系。
至于曹操屠戮吕伯奢全家之事,《三国演义》虽然有着“尊刘贬曹”的情节,但从史料来看,确实可以发现吕伯奢的举动有些可疑。无论曹操是否在场,关于刘备或关羽张飞是否参与这一事件,都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从各方面来看,曹操的怀疑并非没有根据。
根据《魏书》的记载,曹操并非独自一人作案,而是带领随行的几名骑兵经过吕伯奢家时,发现吕伯奢家中无人,只有儿子与宾客在场,曹操一度与对方发生冲突,亲手击杀了几个人。但《魏书》没有明确写明,曹操所杀的是吕伯奢的儿子,还是吕家其他的帮手。
另外,《魏晋世语》与《异同杂记》中的记载有所不同,《魏晋世语》指出吕伯奢并未在场,而曹操疑心吕家要图不轨,遂在夜间手刃八人。孙盛在《异同杂记》中的记载则进一步描述了曹操的心情,他说曹操杀人后自言自语:“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被更为戏剧化地演绎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无论这句话是否被当时的曹操说出,它都展现了他对吕伯奢家族的高度警惕。
至于刘备是否参与了这次事件,史料并没有明确的证据,然而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分析,吕伯奢家中的行为确实有三大可疑之处:首先,吕伯奢进屋良久不出;其次,作为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吕伯奢为何亲自去邻村买酒?第三,作为家主,为什么不让仆人去做这类琐事?这些行为让曹操心生疑虑,做出了过激的反应。
从这一点来看,曹操的做法虽然过于极端,但可以理解他在当时情势下的心理状态。若是刘备或孙权面对这种情况,又会如何应对?我们可以推测,作为同样身经百战的历史人物,他们或许也会做出相似的决断。在那个乱世中,为了生存,曹操和刘备也许都不会在乎一两个人的生命,最终的结果,也许真的是一种误杀。
虽然史料中关于曹操杀吕伯奢全家一事的记载相互矛盾,但无论是从陈宫、刘备,还是从曹操的多疑心理来看,这场“血案”背后隐藏的复杂性,仍然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