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殷人东渡”的话题,坊间常有讨论,传言商朝灭亡后,殷商的移民跨越海洋抵达北美洲,并在那片土地上开创了印第安文明。然而,考虑到两个文明的发展水平,印第安人几乎不可能是殷商的后代。商朝以其精湛的青铜冶炼技术而闻名,但直到西班牙人登陆之前,美洲仍处于石器时代。如果印第安人真的是殷商的后裔,那么这样的技术缺失将意味着文明的逆转。
除了民间传说,历史学者们对商朝遗民有两条清晰的资料。一支是留在殷商故地,由纣王之子武庚接管;而另一支则远征至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作为曾经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商族,尽管其灭亡于以周人为主的联军手中,但庞大的国体依然使得大量遗民得以存活。如何妥善安置这些遗民,成为新兴周王朝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按照当时“灭国不绝祀”的传统,周武王决定将纣王之子武庚封于殷商故地,既供奉商族的先祖,也负责管理众多商朝遗民,因此这个地方也被称为殷国。
实际上,武王的此番举动主要是出于安抚的考量。毕竟,在摧毁商朝之后,周军已是强弩之末,这些来自渭河平原的西北士兵迫切希望能够返回故土恢复生机。为了防止武庚可能出现的异动,武王在殷国周边封了三位同宗的姬姓亲属,以作为监察。管叔、蔡叔和霍叔这三位诸侯,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对殷国形成包围之势,一旦武庚有任何反常行为,他们将迅速出动,作为平叛的先锋。
担负如此重要任务的“三监”,理应拥有巨大的军事权力,而“叔”的称谓也意味着他们与武王是同胞兄弟。拥有军权与王亲身份的他们,慢慢地滋生出不臣之心。商朝灭亡仅仅三年后,周武王在壮年时离世,其继任者成王年幼无能,国政遂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掌控。此时,“三监”联合武庚举起叛旗,周公毫不犹豫地予以回应,经过三年的激战,才最终将叛乱平息,从中可见“三监”与殷国实力之强。
在武庚被杀戮之后,周公任命纣王的兄长微子统领残余的殷商势力,并给予其封地于宋。然而,宋国在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留在殷商故地的遗民则被周朝的诸侯分割治理。
当然,并非所有的商朝遗民选择留在中原做周朝的顺民,还有一部分跟随箕子到了朝鲜,他们所建立的就是箕子朝鲜。商人或许早已意识到从华北平原到辽河平原,再到朝鲜半岛的路线,因而在商朝灭亡后,箕子及其部众选择北上也不足为奇。
由于与中原相距遥远,箕子朝鲜在其历史延续至西汉初年才被燕国的卫满所灭。随后,卫满取代了箕子一系,建立了卫氏朝鲜。在经过九十年后,汉武帝派遣大军消灭了卫氏朝鲜,并在其旧有疆域内设置了乐浪、玄菟、真番和临屯四个郡。然而此时,殷商遗民早已与当地部落的居民深度融合,相互交织成为新的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