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梁山一百单八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仅有三十六位天罡星,如晁盖、杜迁等。施耐庵通过虚构,加入了七十二位地煞星,创造出了这些并不存在的人物,凑足了梁山的“百单八将”。因此,史实与小说中的人物设置有较大出入。在《水浒传》的两首赞诗中,施耐庵似乎不自觉地暴露了这一点。诗中提到:“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以及“去时三十六,回来十八双。纵横千万里,谈笑却还乡。”这些字句表明,原本的天罡星数目仅为三十六位,反映出小说中的地煞星是完全虚构的。
宋江起义时的确只有三十六位头领,且这一历史事实是当时的宋朝人亲眼见证的。宋徽宗时期,刑部尚书、户部尚书、资政殿学士侯蒙便在给朝廷的奏章中明确记载了这一点:“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这表明当时的宋江和梁山好汉,仅有三十六个核心人物。靖康年间,太学博士李若水也在《捕盗偶成》一诗中提到招安后的宋江,他显然对梁山英雄的招安感到不满,认为这些人应当受到严惩,而非受封称职:“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他的诗句表达了对招安后梁山好汉的强烈反感,认为他们不应因投降而得享荣华。
此外,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其实是梁山三十六位好汉的画像题词,遗憾的是,原画至今未能保存下来,只剩下他的三十六条题赞和序言。经过龚开之后的学者研究,许多前人的考证揭示了梁山好汉的真实历史面貌和《水浒传》中大相径庭的描绘。今天,我们将根据史料,挑选几位大家熟悉的梁山好汉,如鲁智深、李逵、史进等,来对比小说中的描述与历史记载之间的差异。
在谈鲁智深之前,我们首先来看看二龙山的青面兽杨志。史料中,杨志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多次出现在《宋会要》和《三朝北盟会编》之中,且地位不低。在宣和四年,童贯指挥的伐辽大军中,杨志的名字赫然在列,成为东路军前锋,和赵明等人一起领兵出征。这表明,杨志在当时确实有不小的威望,他的背景很可能与“五侯杨令公”有关。因此,他在《水浒传》中被描绘为“招安巨寇”,实际上应是历史中有一定军事才能的将领。
然而,杨志在抗金战争中的表现却并不如小说所述。他在战争中临阵脱逃,导致了种师中的失败。史料记载称:“杨志降(指招安)后,以攻方腊时尝立战功,故伐辽时得为选锋军统制,及种师中援太原,遂首先溃退,陷师中于死。”杨志的逃跑导致了种师中的战败,而最终朝廷也因其临阵脱逃而依法惩处他。显然,水浒中的杨志形象与史实存在差距。
再来看史进,他是《宋史·高宗本纪》中明确记载的历史人物,建炎元年秋,史进与史斌一起参与叛乱,史斌自立为帝,史进成为“皇帝”的辅佐。然而,史进的“帝位”并未长久,最终被宋朝名将吴玠击败并斩杀。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史进作为梁山好汉的形象是有其历史原型的,但他的“帝王梦想”并未像小说中那样持久和光辉。
说到李逵,他在《水浒传》中是江州牢城的狱卒,而历史上,李逵的身份也和“节级”有关。在《宋史·高宗本纪》和《三朝北盟会编》中的记载提到,李逵曾叛变投金,参与了叛乱。他的叛变行径,显然和水浒中忠义的形象截然不同。此外,和李逵一起叛变的吴顺并非是“浪里白条”张顺,而是另一个历史人物。张顺的真实身份是宋末抗金的将领,他在襄阳战役中为国捐躯,成为忠义之士,后来杭州市民为了纪念他,特意建立了“张将军庙”。
说到鲁智深,史料中的他有两个历史原型。一是种世衡麾下的悍将法嵩和尚,二是有媳妇的“花和尚”,而他媳妇的绰号就是“一丈青”。这段历史非常有趣,褚人获在《坚瓠集》中提到,鲁智深和一丈青扈三娘并未死于战斗,而是双宿双飞,最终成为茅山的王者。这一考据虽有趣,但更像是一种附会,实际历史中,鲁智深并没有与扈三娘成婚。他在史料中的形象与小说里的铁汉形象相符,也许只是大多数人所误解的“花和尚”情节而已。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梁山好汉与《水浒传》中的描述有着显著差异。很多人物的背景和形象都大相径庭,部分人物如杨志、史进、李逵等,具有真实历史背景,但在小说中的描写往往有些夸张和虚构。这些历史上的“梁山好汉”往往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样单纯,甚至个别人物的行为在史实中与小说大相径庭。
最后,我们可以思考几个问题:武松、吴用在史料中的记载有多少?鲁智深是否真的娶了一丈青?矮脚虎王英虽是虚构人物,但飞天虎扈成和一丈青扈三娘都在史料中有记载,这位女将最终究竟嫁给了谁?这些问题,也许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