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4月3日,拂晓时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12团的战士们刚刚端起饭碗准备吃早饭时,突然传来侦察员的急报:“政委,我们被日伪军包围了!”此刻,战士们身心疲惫,弹药也所剩无几,且外界无援兵,情况十分危急。然而,在这紧要关头,警卫员竟然提起了一个让人意外的话题,他对政委刘诚光说:“我记得你曾经体罚过我。”
为什么警卫员在这样的时刻提起这个话题?这一幕后又将发生怎样的情节呢?
背景介绍
刘诚光,1915年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1931年加入红军,参加了长征。1938年,他受命随军赴平西抗日前线,担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12团政委。在战斗中,他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与纪律性。刘诚光曾亲自带队,护送政治干部参加训练,面对日军的报复扫荡,他始终坚持抵抗,并带领部队多次成功突破敌军封锁。
包围战爆发
1942年4月2日夜,八路军进入遵化境内,战士们分别在范庄、郭家沟、李家窝三个村庄宿营。几天的长途跋涉让战士们感到极度疲惫,刘诚光也命令大家好好休息,为继续行军做好准备。翌日清晨,战士们从梦中醒来,炊事员的喊声响起:“吃饭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洗脸吃饭,碗里的热粥散发着阵阵米香,令一向饥肠辘辘的战士们迫不及待地想大快朵颐。
然而,就在他们刚端起饭碗时,侦察员急匆匆地报告:“西南方向发现大量敌人!”原来,日伪军发现了我军行踪,并迅速调集兵力围堵。敌人从唐山、丰润等多个据点出动,伪军也参与其中。面对敌人规模远超我军,刘诚光迅速做出决策,指挥部队暂时撤至甲山下的山沟。敌人虽然尚未到达,但刘诚光深知危机临近,便命令少部分战士上山警戒,大多数战士则返回村庄继续用餐。
突然遭遇激烈战斗
然而,事与愿违,敌人几乎是立刻发现了我军的动向,迅速从南方逼近,枪声如爆豆般响起。我军没有望远镜,无法及时察觉敌人的部署,而敌人却拥有先进的装备和火力,迅速占领了周围的高地。面对敌人规模和火力的优势,刘诚光毫不犹豫地决定让4连和特务连抢占甲山,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
尽管敌军兵力多达3000人,而我军只有300余人,但刘诚光并未退缩。他认为,虽然敌人的进攻不可避免,但即使无法取得胜利,至少也要让这场战斗成为一场英勇的抵抗,绝不丢失八路军的荣誉。
血战甲山
果然,敌军从西、北、东三面夹击而来。刘诚光深知,自己所指挥的这支队伍面临的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敌人的兵力、武器、补给都远超我军,而我军的弹药和粮草早已所剩无几,且完全孤立无援。面对这种严峻局面,刘诚光慷慨激昂地作战斗动员:“同志们,我们决不能向敌人低头!即使我们死,我们也要以血肉之躯为八路军争光!”
话语如雷,战士们斗志昂扬,尽管饥肠辘辘,未曾进食,但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斗志和决心。很快,战斗打响了,日军从龙王庙一带展开猛烈的炮火攻击,炸弹和炮弹将我军阵地炸得满天飞石,战士们拼命掩护自己,奋力反击。
反击与牺牲
随着战斗的推进,我军的反击没有丝毫退缩,战士们英勇地抗击着敌人,但由于敌人火力过于猛烈,再加上地形复杂,我军的突围计划接二连三地失败。四连长王玉珍在战斗中不幸负伤,而我军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刘诚光不顾自己安危,亲自指挥着营部进行突围,试图打破敌人的包围圈,但多次冲锋都没有成功。战斗持续到下午,敌人的援兵逐渐增援,炮火更加密集。尽管如此,我军的战士们仍然毫不畏惧,冒着生命危险继续顽强反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士们的子弹几乎耗尽,敌人逐渐逼近。正当刘诚光决定为战士们争取最后的生路时,警卫员古东向他提出:“政委,您还记得您曾经体罚过我吗?”
刘诚光一愣,心中百感交集,回忆起曾经为了严格要求战士们,自己曾经惩罚过古东。古东哽咽道:“我当时确实很恨您,但现在我明白,您是为我们好。您不仅是我们的领导,更是我们的榜样。”
刘诚光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湿润,叹息道:“我当时可能过于严格,但我希望你们记住,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坚持到底。”古东也哽咽道:“政委,您是为了我们好;如果有来生,我们依然愿意跟随您!”
壮烈的最后一战
太阳快要落山,敌军再次发动猛攻,刘诚光站在前线,大声命令战士们:“向敌人冲!用尽最后一颗子弹,拼死抵抗!”战士们眼睛充血,咬牙切齿,与敌人展开了血战。敌人见状略有迟疑,但很快又恢复了攻势。战士们拿起了石块,抡起了枪托,甚至用枪托与敌人拼搏,用生命捍卫着最后的荣誉。
尽管敌人最终将八路军围困到无路可逃,刘诚光依然坚定不移,他决心要让战士们有一线生机,指示大家准备在最后一刻进行突围。然而,尽管计划已经准备好,敌人最后的进攻还是来得太猛。为了保护部队,刘诚光和二营长苏连存决定冲入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最终,二营长苏连存和刘诚光英勇牺牲。
刘诚光年仅27岁,未曾享受过爱情和婚姻;而苏连存则年仅29岁,也未见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刻。然而,他们的牺牲换来了革命事业的光辉,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抗战史上。
这群英勇的战士,尽管无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为我们留下了无畏、忠诚和牺牲的精神,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