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4月的一个清晨,皮定均,时任甘肃庆阳红军学校二团团长,召集四连连长来谈话。他面色严峻,指责四连在管理上存在浪费粮食的严重问题,这种浪费不仅是对粮食的亵渎,也是对老百姓辛勤劳作的践踏。皮定均要求连长做深刻检讨,并感到十分愤怒。然而,四连长听后愣住了,立刻反驳:“战士们吃饭时碗都比脸还干净,饭粒都舔得干干净净。大家都知道粮食的宝贵,连队一直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怎么能说我们浪费呢?”他认为自己所在的连队一直保持着严格的作风,皮定均显然误解了。
然而,皮定均并没有因此退让。他带着连长走向了伙房,捡起一旁的锅巴,称重后发现竟有七斤之多。皮定均气愤地质问四连长:“这些锅巴不算浪费吗?一天三顿饭,每顿就浪费七斤,一天总共浪费84斤,四个连队一个月下来就是几千斤!你们不觉得这是巨大的浪费吗?”听到这一点,连长脸色顿时一变,低声承认自己疏忽了,没注意到锅巴的产生。原来,皮定均在巡查伙食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庆阳的百姓大多食用小米,但由于炊事员烹饪技巧不熟练,常常煮出焦糊的锅巴,浪费了大量粮食。
四连长经过深刻反思,决定进行整改。他专门请来了几位当地的老乡,让炊事员们向他们学习煮小米饭的技巧。很快,炊事员们掌握了正确的烹饪方法,锅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皮定均得知这一进展后,专门安排炊事员向全团传授这项技能,确保全团都能够避免类似的浪费问题。在随后的全团会议上,皮定均公开表扬了四连连长,称赞他富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积极改进的行动。
尽管四连长是位资深的老红军,且年长皮定均10岁,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但皮定均从不因年资或地位而姑息任何人。表扬和批评都应该是公正和及时的,他始终坚持原则。有一天早上,皮定均再次来到四连,询问连长是否去卫生所看医生。四连长一愣,答道:“我没病,怎么去看医生?今天早上我还吃了两个馒头,喝了一碗小米粥呢。”皮定均接着确认了一遍,四连长烦躁地回应说:“没有病,怎么去看医生?”这时,皮定均突然转变话题,问他今天早上连队是否出操,四连长回答说全体战士都出操了。
皮定均迅速打断了他,严厉地问:“今天早上你们全连都出操,连长却在这里睡觉,难道你不知道吗?”四连长顿时脸红了,说不出话来。皮定均继续发问:“为什么全连都出操,你一个连长却在呼呼大睡,难道连长就可以搞特殊吗?”四连长尴尬地狡辩说自己睡得太死,没听见号声。皮定均愤怒地回击:“别人都能听见,连长怎么可能听不见?以后是不是要在你门口吹号才行?”四连长知道自己理亏,再也不敢辩解。
原来,皮定均早上专门来检查四连的出操情况,发现四连长并未按时起床,便决定亲自进行批评。吃过早饭后,他直接找四连长谈话,指出了这个作风问题。后来,四连长在全团大会上作了检讨,皮定均则利用这个机会对营连主官进行了深刻教育。他警告大家:“如果连领导干部都搞特殊化,打仗时难道就不需要我们冲锋了吗?那我们的红军优良传统又在哪里呢?”经过这番教育,全团的思想作风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大家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松懈,士气和纪律得到了重新激发。
这些故事来自于福建老红军铁坚,他在皮定均去世三周年时,回忆起与这位传奇将领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怀念与敬佩。这些真实的经历,不仅展现了皮定均严格治军的风格,也折射出他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和对红军优良传统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