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八月,应天府的江南贡院如期举行了乡试。此时,作为本次乡试的主考官,梁储正认真地坐在案前批阅着各位士子的答卷。身为太子洗马、翰林侍讲的他,对于此次考核格外重视。乡试不仅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更是成千上万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因此,梁储全神贯注,丝毫不敢懈怠,致力于为大明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士人。
梁储仔细翻阅了一份答卷后,突然拍案而起,脸上露出惊讶与赞赏之色。他感叹道:“原来读书人中竟然有如此杰出的人物!这位士子的才华真是出类拔萃,必定是本次乡试的解元!”说罢,他将这份答卷传递给了其他考官,大家纷纷惊叹不已,连声称赞。而这位被大家推崇的士子,正是后来的大名鼎鼎的唐寅——唐伯虎。
梁储在返回京师后,依旧念念不忘自己这位得意门生。一天,他与好友程敏政——礼部右侍郎——聚会时,程敏政刚刚被朝廷任命为会试的主考官。席间,梁储谈起即将前来参加会试的唐寅,眼中满是期待与关切。他举杯敬酒,笑道:“我曾在应天府主持乡试,唐寅是我见过的最为卓越的举子。此人天赋异禀,才高八斗,说他的长处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老兄,你眼光独到,一定要给他一个破格的奖励!”
程敏政听后笑着回应:“唐寅啊,我也早有所闻。他可是江南的奇才,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当然要好好赏识一番。”
梁储的引荐让唐寅等人得以拜见程敏政,程敏政在仔细阅读了唐寅的作品后,也对他赞不绝口。由此,唐寅的声名渐渐在京师中传开,大家纷纷对他未来的前途充满了期待。
随着弘治十二年(1499年)会试的顺利结束,唐寅等人怀着兴奋的心情庆祝这一成果。他们结伴出游,举杯共饮,言谈之间不免有些得意忘形。唐寅此时一时兴起,开始提起自己与程敏政等主考官的关系。大家听后纷纷点头,暗自猜测,这次会试或许唐寅能一举高中会元。
然而,这番话不小心在酒后乱言中传入了京城,形成了关于唐寅的种种流言。而正是这场酒后的口无遮拦,最终引发了一场风波,酿成了一场无法预料的大祸。
02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月二十七日,北京紫禁城。此时,李东阳与程敏政仍在加班阅卷,准备工作已近尾声。突然,一封奏折出现在了朱佑樘的案头。奏折由户科给事中华昶递交,内容十分震惊——弹劾程敏政受贿并向举子泄露考题。
华昶在奏折中写道:“今年的会试,流言满天,朝堂内外,士大夫们议论纷纷。说程敏政操纵考场,屈身为流俗之辈。未等士子进入考场,《论语》试题已在坊间流传。江阴举子徐经、苏州举子唐寅等人胆大妄为,事先便拿到试题,还在众人面前炫耀,甚至为求解答在外寻求帮助。这种现象,岂能在科举之中出现?岂能在盛世之中容忍?”
华昶建议,所有由程敏政批阅的试卷应当由李东阳和其他主考官重新审阅,以确保公平公正,让天下士子看到朝廷的明察。
此事立即引起了朱佑樘的高度关注。虽然类似的弹劾言辞屡见不鲜,但程敏政的身份使得这件事更加复杂。程敏政不仅是名声显赫的学者,他的父亲是兵部尚书,岳父更是两朝内阁首辅。程敏政本人也曾是朱佑樘与太子朱厚照的老师,这样的人物,岂能轻易被指控?
然而,由于华昶的弹劾并无确凿证据,朱佑樘决定重新审查此事,命李东阳与礼部尚书徐琼对此案进行复查。结果,经过调查,未能找到程敏政泄题的证据,而徐经与唐寅在本次会试中都未能得中。朱佑樘暗自一笑,认为此事不过是空穴来风。
此时,朝廷风云突变。华昶的诬告被揭穿,反倒是他自己被拖入了漩涡。朱佑樘决定不再遮掩,命令将华昶与徐经、唐寅一同投入北镇抚司诏狱,查明真相。而锦衣卫被命令严加审问,不容徇私。
然而,科道言官并不甘心,林廷玉等人迅速行动,提出对程敏政的舞弊行为提出质疑,甚至要求程敏政罢官。此时,局势愈发复杂,皇帝的决断被摆在了面前。
03
弘治十二年(1499年)四月,北镇抚司的审讯中,三法司一改锦衣卫的强硬手段,采取了更加严厉的审讯方式。文弱的徐经很快无法承受严刑拷打,终于招供自己与程敏政有金钱往来。由此,人证出现,案件逐渐有了突破。
审案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闵珪立即奏请皇帝,要求逮捕程敏政,并当堂对质。朱佑樘在数日的反复考虑中,终于决定下旨将程敏政逮捕入狱,配合三法司进一步调查。
然而,这一决定带来的不仅是程敏政的下狱,还有朝堂的风波。朝中许多人暗中支持程敏政,认为他是两朝帝师,不该轻易受冤。与此同时,林廷玉等科道言官不满此事,纷纷上疏提出质疑,要求给华昶无罪释放,并让程敏政下台。
经过一番权衡,朱佑樘决定重新审理此案,命令三法司与锦衣卫共同调查。这一调查开始后,案件的真相变得愈加复杂,局势也变得更加难以控制。
04
经过长时间的审讯与折磨,程敏政最终在审判时慷慨陈词,试图为自己辩解。徐经则在审讯中翻供,声称自己是因受压才做出不实供述,强调自己与唐寅只是向程敏政请教学问,完全与泄题无关。
然而,无论程敏政是否真有受贿泄题之事,在公众眼中,他的名誉已经遭到严重损害。最终,朱佑樘下令程敏政退休,华昶被调离,徐经和唐寅则被彻底黜充,无法再参与科举。
程敏政的下场并没有得到任何宽慰,事实上,他的名节也因此受到重创。出狱后,程敏政未能恢复往日的风光,最终在一场愤怒与羞辱中去世。朱佑樘得知消息后,心情沉痛,虽然他并未能完全为程敏政洗清冤屈,但依旧为其赐葬,并追赠礼部尚书衔,以示补偿。
唐寅的命运则更加悲惨。曾经的天才解元,因一场酒后失言,最终沦为“贼子”之一,永远与科举无缘。回乡后的唐寅,遭遇妻离子散,身无分文,孤苦伶仃,甚至在困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