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的国号,因为与历史上其他朝代的名称存在重叠,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也曾有魏国、吴国、蜀国,这使得后人为了区别这些国家,在国号前加上了各自皇室的姓氏。于是,三国中的魏国被称为“曹魏”,吴国被称为“孙吴”。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尽管魏国和吴国常常被冠以“曹魏”和“孙吴”,蜀国却很少被称为“刘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背后有三个原因。
一、刘备建立的国号是“汉”而非“蜀”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他,宣告了大汉王朝的灭亡。曹丕篡位后,曹魏政权应运而生,但并没有实现三国的统一,依然有江东的孙氏政权和西蜀的刘备政权割据一方。公元221年,刘备在听闻曹丕篡位、东汉灭亡的消息后,决定为延续汉室江山,于成都的武担山登基称帝,年号“章武”,建国号为“汉”。可以看出,刘备在益州所建立的并非“蜀”国,而是“汉”国,表明他有意继续传承和延续东汉的王朝血脉。
二、“汉”与“刘”姓深深捆绑
大汉王朝的建立者是刘邦,因此,“汉”与“刘”姓有着紧密的联系。刘邦所创建的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统一王朝,并且成为了汉族的发源地,至今我们民族被称为“汉族”。尽管“汉朝”经历了西汉和东汉的分裂,王莽的篡位导致了“新朝”的出现,最终由刘秀带领汉族复兴,东汉的建立继续传承了刘邦的血脉。而刘秀的事迹也被视为传奇,因为他从一介平民崛起,最终打下了东汉的基业,与刘备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刘备作为刘邦的后代,虽然血脉已经被稀释,但他依然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基业。因此,历史上“汉朝”这一名号本身就已经深深和“刘”姓挂钩,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刘姓的皇室。因此,刘备所建立的“汉”国并不需要特别强调加上“刘”字。
在魏国和吴国的历史中,皇室并非一直是相同的姓氏。例如,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战国时期的魏国,均由不同的姓氏统治,因此,三国时期的魏国和吴国需要加上“曹”与“孙”来区别。而刘备所建立的汉国,自然无需再加上“刘”字。
三、刘备建立的汉国有其专属的称呼
中国历史上有多个“汉朝”,因此,后人为了区分不同的汉朝,常常会在国号上加上修饰词。比如,刘邦建立的“汉朝”以长安为都城,因此被称为“西汉”;刘秀建立的“汉朝”以洛阳为都城,因此被称为“东汉”;而刘备所建立的“汉朝”则因为位于西部的蜀地而被称为“蜀汉”。为了避免混淆,史学家还将西汉和东汉称为“前汉”和“后汉”,而将蜀汉称为“季汉”,即继承了西汉和东汉之后的第三个“汉朝”,其中“季”字表示顺序上的最后或最小。因此,蜀国被称为“蜀汉”或“季汉”是很常见的。
虽然“刘蜀”在语法上没有错误,也能表达意思,但在历史记载和民间的普遍称呼中,“蜀汉”或“季汉”已经成为了更为固定的称谓。因此,很少有人将蜀国直接称为“刘蜀”。
结语
三国时期,魏国和吴国常被称为“曹魏”和“孙吴”,但蜀国却少见被称为“刘蜀”。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刘备所建立的国号是“汉”而非“蜀”;其次,“汉”这一名号与刘姓已经深深绑定;最后,蜀汉本身有两个专属的称号——“蜀汉”和“季汉”,因此“刘蜀”这一称呼虽然并非错误,但却并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