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形势变化迅速,我党的策略也随之灵活调整。到1948年,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大规模作战,我党在西北、中原、华东、东北等地组建了多个野战军指挥机构,其中华北则设立了野战兵团。这一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各区域之间的协调性和作战效率。
当时,东北野战军在装备和人员上可以说是最为雄厚的。它下辖12个纵队,而这些纵队的司令员几乎都是以战功赫赫、经验丰富的将领。例如,1纵的李天佑、2纵的刘震、3纵的韩先楚、10纵的梁兴初、12纵的钟伟等,都是战场上屡建奇功的名将。野战军的首长对这些将领的要求也非常明确:只要你能打,就放心交给我指挥;打得好,当然会有表扬,但若在关键时刻失误,必定严厉批评。
不过,锦州战役期间,8纵的表现却没有达到预期,导致林总多次发火,甚至中央也做出了点名批评。那么,8纵到底犯了什么错呢?这其实与8纵的部队构成和司令员的人选有关。8纵最初是由冀热辽地方部队转型而来,而冀热辽原隶属于晋察冀军区,战斗经验丰富,长期和聂荣臻指挥下的部队并肩作战。然而,在1947年3月,张家口被傅作义攻占后,冀热辽与晋察冀的联系变得十分困难,于是,中央决定将其划归东北军区领导。这一变动导致了冀热辽部队与东北野战军之间的亲疏关系,8纵的司令员黄永胜虽然能打,但与冀热辽的老部队并没有太多磨合,甚至有些隔阂。
更让人不满的是,黄永胜进入东北后,并未与冀热辽的领导层密切合作,甚至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不配合。这导致了冀热辽的高层,如程子华和李运昌等人提出了更换黄永胜的要求,最终黄永胜被替换为段苏权。段苏权的任命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经历非常曲折,曾在湘赣苏区任职,红二方面军中担任政委,经历过许多生死考验,甚至被宣告过死亡,但最终幸运地逃过一劫。经过多次努力,他才得以重返革命队伍,并在冀热察军区任职,随后被调到东北。然而,段苏权的背景和经历与林总并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且冀热辽方面强烈要求更换司令员,这使得林总对段的任命并不太满意。
尽管如此,林总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一变动,但内心的复杂情绪难以掩饰。为了减少更换司令员带来的不利影响,林总的亲信——政治思想工作负责人罗荣桓亲自前往8纵视察,鼓励大家团结协作,支持新的领导。尽管如此,8纵在辽沈战役中的表现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在锦州的攻坚战中,8纵的表现就一度引发了批评。
在这场攻锦之战中,8纵首次参与了如此规模的攻坚战。任务是占领锦州的机场,而当时锦州有两个机场,一个是废弃已久的城北机场,另一个则是正在使用的城西北机场。段苏权意识到,既然九纵的部队离新机场较近,应该是他们的任务,就在通讯中询问野战军是否需要攻占废弃机场。然而,参谋长刘亚楼接到这个信息后显得十分愤怒,决定改命令让九纵负责攻占机场。结果,命令的传达延误了时间,导致敌人有了空降的机会。尽管最终九纵成功占领了机场,但毛主席得知后还是非常生气,指示严加批评八、九两纵,批评它们在两天内未能封锁机场。
会后,林总和刘亚楼都对8纵进行了严厉批评,刘亚楼甚至问段苏权:“废弃的机场,你们不该打吗?你们是用鼻子吃饭还是用嘴巴吃?”段苏权的内心感到非常委屈,并在日记中写道:“执行任务时不要乱提意见,一定要严格按照命令行事。”但这一切并没有结束,后来在小紫荆山战役中,8纵又发生了失误。其68团在攻占阵地后,由于指挥不当,导致敌人援兵到达后反攻,阵地丢失。
在战后,罗荣桓亲自前往小紫荆山进行督战,经过一番努力,最终重新拿回了阵地。战后,段苏权也因失误遭到了批评,但罗荣桓为8纵的英勇表现辩护,强调它在总攻前的佯攻成功扰乱了敌人的部署,为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8纵在锦州战役中牺牲了6000多人,吸引了敌人的火力,为其他纵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战后会议上,林总仍然对8纵作出了批评。段苏权并未辩解,而是由政委邱会作为代表,表达了内心的不满和委屈。在这场战斗中,8纵的牺牲虽然巨大,但它的表现也得到了许多高层的认可。最终,罗荣桓站出来为8纵发声,肯定了它为战斗胜利所做出的贡献。
虽然段苏权在战后被降职,后来才得到恢复,但他始终坚持宣传8纵的牺牲与贡献,认为这是对历史和烈士们的责任。对于段苏权而言,8纵牺牲的6000多名战士,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无论何时都不会忘记那些为胜利而献身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