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高县可久镇陈氏“祎川堂”宗祠堂号溯源考
一、汴梁遗脉:忠义世家的千年源流
陈氏一族,肇始于北宋都城汴梁,世代簪缨,门庭显赫。靖康之变后,陈氏先祖追随宋室南迁,辗转定居于黄州麻城东山。至明代,家族科举鼎盛,人才辈出,因靖海之功获神宗皇帝御赐“忠义传家”匾额,自此“忠君守节,不辱强权”的祖训,成为陈氏子孙世代恪守的精神圭臬。
二、八陈赴义:明末抗清的壮烈史诗
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年),张献忠部攻占黄州,陈氏一族在族首陈宗岳(壬午科举人)的带领下,退守东山寨。这座依托宋代抗金故垒修建的军事要塞,经陈氏族人加固城防、开垦屯田后,成为抗敌据点。寨中男女皆执戈备战,女子组成“红粉队”,与男子并肩守卫家园。全寨歃血为盟:“生为大明臣,死作大明魂”,誓不与流寇、清廷妥协。
顺治二年(乙酉,1645年),清廷颁布“薙发令”,广济人胡俊因拒剃发而惨遭杀害。目睹衣冠之变,陈宗岳联合陈英贤、陈猛如等八位豪杰,在龟峰山巅焚香盟誓。祭祀时,表文灰烬化作赤色巨龙腾空而起,被众人视为祥瑞。他们立下“头可碎,发不可剃”的誓言,与何士荣、李有实等义师联合抗清。面对英王阿济格率领的十万清军,陈宗岳率部凭借“滚木礌石”与“神火飞鸦”火器坚守五个月,直至弹尽粮绝。突围战中,陈宗岳身中七处重伤,壮烈牺牲;陈英贤三退强敌,城破后自刎;陈猛如夜袭敌军粮草,力战而亡……八位陈氏义士以生命践行忠义,其事迹至今仍在鄂东地区广为传颂。
此时,鄂东四十八寨联合抗清,推举罗田王鼎为盟主,仿明制设立六曹,陈宗岳任副帅总理军机。民间流传“陈氏为脊,群寨为翼”的谚语,足见陈氏在抗清大业中的核心地位。虽因实力悬殊最终失败,但“红粉队”残部直至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仍坚守复国之志,遁入木兰山削发为尼,其忠贞气节令人动容。
三、茶马济世:川南开基的家族新生
陈宗岳战死后,其遗腹子陈自建生于顺治四年(丁亥,1647年)。幼年丧父的陈自建,在母亲朱氏的严苛教导下,将“忠义”二字铭刻于心。康熙二十二年(丙寅,1683年),朱氏临终前,向儿子透露祖坟秘窖中藏有战刀与盟书,并叮嘱:“待华夏重光之日,方可取出昭示世人。”
成年后的陈自建投身茶马贸易,独创“炭匣护茶”技术,不仅革新了行业标准,更以“义”为商道,往来川藏之间,赢得“茶马鸿儒”的美誉。其子陈義莲、陈義辉继承父志,创立“忠义号”茶行,使陈氏商名远播川滇。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年),正值“湖广填川”大迁徙,陈自建五世孙陈贵耀、陈贵祥兄弟,随父陈品俊迁居叙州府高县归化乡河左二甲。他们披荆斩棘,开垦农田,兴建屋舍,正式开启了陈氏家族在高县的百年基业。为纪念先祖的忠烈精神,陈氏族人合力兴建“祎川堂”宗祠,并尊陈自建为始祖。“祎”意为美好、德行,象征先祖的忠义之德如川流不息,福泽后世。
四、家风永续:祎川堂的精神传承
在立祠之际,陈氏家族确立二十五字字辈:“自义天品贵,伍子荣登时,三元正启文,定光洪远大,世代本朝君”,将先祖的忠义精神融入血脉传承。同时订立四条家规:崇尚忠义,坚守气节;重视孝悌,和睦宗族;勤勉耕读,踏实立业;敦厚诚信,节俭持家。尤为特别的是,祎川堂打破传统,要求无论男女皆肩负延续香火、传承家风的责任,彰显家族对平等与责任的深刻理解。
光绪二十七年(1901)岁次辛丑,陈氏阖族于高县归化乡祖祠「祎川堂」共议修谱。遵例设立 叙州府高县归化乡河左二甲陈氏阖族修谱总局 ,置主修、倡修、监修、编修、校对等职。公推族中耆宿陈荣贵(候选教谕)为主修,陈登龍(庠生)、陈時通(茶马商贾)为倡修,陈登科(廪贡生)、陈荣坤为编修,集族中贤达十五人共襄盛举。开局之日,告祭始祖自建公,申明「考世系、彰忠义、垂训诫」之宗旨。历时八载,遍访黄州故地、川藏茶路,详考《黄州府志》《叙州府志》,参以家传旧牍、契约碑文,更遣人至麻城查阅东山寨遗址史料,遂成此篇。
从汴梁望族到黄州抗清,从茶马巨贾到川南开基,陈氏“祎川堂”历经数百年风雨,始终以忠义为魂、以气节为骨,将先祖的精神薪火代代相传,成为川南地区极具传奇色彩与文化底蕴的宗族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