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1641年),是崇祯朝的一个分水岭。
这一年之前,内外局势虽然不利,但并未失控。
先说关外的清军,自乙巳之变之变后,孙承宗率关宁军收复了清军占据的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将清军彻底赶出关外。
并且,在孙承宗的经营下,辽东局势得以稳固,关宁军发展到十数万人,并拥有车营和水营,武器装备也大幅改善。
皇太极见辽东固若金汤,便改变策略,不再直接进攻北京,而是着手稳固对辽西的统治,同时派兵入塞掠夺。
如此,明朝与清朝就进入相持局面了。
再说农民起义军,在杨嗣昌、洪承畴等人运筹帷幄之下,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都陷入低谷,如果不出意外,剿灭这些农民军,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1641年发生了一件事,让明朝快速走向深渊。
崇祯帝其实是个很倒霉的皇帝,从十五世纪开始的小冰河时期,到他继位时刚好进入比较严重的阶段,低温天气导致灾荒频繁、粮食歉收,以中原和西北地区最为严重,继而引发了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
这一年,原本就饱受灾荒影响的河南,再次爆发了严重的天灾,无数百姓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原本,李自成手下只有数千人,但随着灾害的爆发,无数流民加入起义军,使得起义军的人数迅速发展到十几万,李自成还攻克洛阳,杀掉福王朱常洵,得到了大量金银财宝和粮食补给。
再次发展壮大之后,李自成以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人作为谋士,帮他谋划军事,起义军得以脱胎换骨,逐渐走向正规化,并多次击败围剿的明朝。
在李自成与明朝鏖战之时,张献忠也趁机发展壮大,中原再次陷入空前混乱,明朝军饷、粮食不足的问题也愈发凸显。
种种迹象表明,明朝想要剿灭李自成和张献忠,必须倾全国之力才行,但清军显然不会给崇祯帝这个机会。
就在明朝苦苦围剿农民起义军的时候,皇太极审时度势,为了入关,他趁机派兵包围了松山、锦州等辽西堡垒。
1641年,洪承畴率军6万,多次打退清军进攻,但锦州依然在清军的包围之下。
当时,兵部尚书陈新甲认为,应该让洪承畴率军与清军决战,洪承畴鉴于敌我形势,则主张持重,反对急速进军。
原本,崇祯帝是支持洪承畴的意见的,但陈新甲告诉他说,现在前线的将士过得很惨,骑兵每天只吃两顿,步兵只吃一顿,如果再不决战,将士们恐怕就要饿死了。
崇祯帝听了,心里有些打鼓,如果他能拿出钱粮来,他肯定支持洪承畴,但现在国库空虚,他只能支持陈新甲了。
于是,崇祯帝便让洪承畴率8总兵、13万将士与清军决战,这是明朝末期最重大的战役之一,史称松锦之战,但结果却是明军惨败,洪承畴本人还被俘虏,镇守锦州的祖大寿也投降清朝。
消息传回国内京城,朝野震动,几乎所有大臣都上书弹劾陈新甲,陈新甲也几次上书请罪。
崇祯帝作为决策者,当然知道这事不能怪陈新甲了,便对陈新甲宽慰留任。
但是,明朝内外局势严重恶化,却是不争的事实,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崇祯帝认为现在是时候跟清朝议和了,先稳住清军,等消灭了农民起义军再说,倘若不如此,明朝灭亡在即。
议和之事是秘密进行的,只有崇祯帝和陈新甲等少数人知道,但消息却不幸走漏了,结果引发了群臣反对。
群臣之所以反对,不是因为什么“政治正确”,也不是对“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的坚持,而是他们认为议和时机不对,且触犯了自身利益。
既然反对者这么多,崇祯帝又是个要脸的人,所以他杀了陈新甲,给自己当替罪羊,这事才算是平息下来。
但是,议和不成的后果却很严重,皇太极为了教训明朝,于1642年11月第六次发兵入塞,清军在抄掠数月,攻陷河北、山东等地88城之后,带着37万名俘虏和32万头牲畜扬长而去。
出了这么大的事,崇祯帝也只是杀掉两位蓟辽总督范志完、赵光抃来顶罪而已,除此之外他什么也做不了,即无兵可派,也给不了钱,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费尽心思调动群臣的爱国情绪,让他们为自己卖命。
随着内外两条战线的全面溃败,明朝的亡国之相已经尽显无遗,朝野人心涣散,只有崇祯帝一人还满腔热血救国。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一日,按照以往的惯例,他来到皇极殿接受百官朝贺,却发现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另一个则是一名勋贵武将。
这让崇祯帝十分伤感,他便下令将大殿的门都打开,并派人去催促大臣入宫,过了好久才勉强凑齐一半官员完成朝贺礼。
官员们为什么都不参加朝贺呢?
不是因为他们忙着过年,而是因为当时京城盛传这样一个流言:“鞑子、流贼到门,我即开城请进”,他们担心清军、农民军攻入北京,所以都随时准备跑路!
对于这样的局面,崇祯帝也很无奈,他曾对群臣说,江山社稷是大家的,不是他一人的,试图以此让大家出钱出力,帮他平定天下,可大臣们不搭理他。
崇祯帝知道,现如今没有忠臣良将了,他要是能给钱,前线将士就都听他的,要不是不给钱或者给少了,他的话就如同放屁。
比如在清军第六次入关的时候,崇祯帝就曾拿出数万两白银私房钱,发给北京的守城将士,结果每个人只分得二十钱。
于是,就有士兵嘲讽崇祯帝小气,还说,“皇帝要性命,令我辈守城。此钱止可买五六烧饼而已!”
这句话被锦衣卫告知崇祯帝,崇祯帝非但不怪罪那士兵,反倒从这件事中得到启发:既然将士们这么爱钱,那如果自己大方一点,是不是能扭转局势呢?
很快,崇祯帝就下达了一道圣旨,主要是对李自成和张献忠进行悬赏,如果谁杀了李自成,就封给侯爵、赏黄金一万两;谁要是杀了张献忠,就封为一品大员、赏黄金五千两,同时赐给锦衣卫指挥使的世袭职务。
崇祯帝的封赏不可谓不丰厚,但当时能杀掉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人,实在是没几个人。
当时,崇祯帝在关内可以依靠的军队,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三边总督孙传庭,主要对付李自成;另一支则是平贼将军左良玉,主要对付张献忠。
崇祯帝的悬赏令,其实就是给这两个人看的,但这两个人的表现却一言难尽。
先说左良玉,他虽然手握二十万大军,却玩起了养寇自重的把戏,既不能消灭张献忠,还四处抢掠百姓,甚至曾兵临南京索要军饷。
这样一个人,简直就是军阀,崇祯帝却无可奈何,只能加以安抚。
再说孙传庭,他掌握着一支由秦兵组成的精锐军队,崇祯帝本指望他灭掉李自成,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起初,孙传庭屡战屡胜,加之皇太极刚好死掉了,明廷朝堂便开始洋溢一种国家转危,中兴指日可待的幻觉。
崇祯帝本人更是无比振奋,又是祭拜祖庙,又是封赏群臣,结果没几天孙传庭兵败身亡、李自成占据潼关的消息就传来,给了他当头棒喝。
不久,李自成就占领了陕西全境,崇祯帝先后派遣余应桂、李化熙替代孙传庭,但在缺兵少粮的情况下,明军一筹莫展。
形势发展到这个地步,明朝距离灭亡就不远了,但群臣还做着白日梦,比如内阁首辅陈演、吏部尚书李遇知等人竟然对崇祯帝说,“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欲据此为家”。
崇祯帝在谎言中迷失了自我,从而误判了形势,也错失了逃走的机会。
在众多史料、文献中,都曾提及崇祯帝考虑到逃到南方,这一建议是周皇后及大臣李邦华、李建泰等人提出的,认为这样可以暂避锋芒,以图东山再起。
但是,崇祯帝南迁的阻力非常大,首先明朝尚无此先例,其次反对者的实力也很大,比如陈演就坚决反对,还有东林党也是反对的,他们考虑的不是国家是否存活,而是他们的个人利益能否得到保障。
再加上,崇祯帝骨子里想成为一代明君,但她太过优柔寡断,一直下不了决心,等他想要逃走的时候,却发现四面都是敌人,他目标太大,根本没法顺利逃到南方。
最终,崇祯帝被迫成了“死守社稷”的君主,他虽然还没有放弃抵抗,但他能做的事情太有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日,又是一年一度朝贺的日子,崇祯帝早早来到皇极殿,却发现除了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之外,大殿上空无一人,比前一年还惨,可见朝野人心涣散到什么程度了。
崇祯帝不甘心,让骆养性鸣钟“摇人”,过了好久才来了十几个人,但站朝班时互相乱入,场面十分混乱和狼狈。
要是以往,崇祯帝是要发脾气的,不说杀人,怎么着也要处罚几个人,但他已经陷入到祖宗基业将要不保的惆怅当中,根本没心思处罚谁。
屋漏偏逢连夜雨,朝贺还未结束,北京就刮起了沙尘暴,漫天黄沙迷人眼,同一天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正式发兵北上,目标直指北京。
消息很快就传来,迁都南京再次成为讨论的话题,但阻力依然很大,且已经来不及,所以这一提议很快就没人在提。
既然不打算走,那就死守北京,崇祯帝召见几位内阁成员,对他们说,“朕愿督师,以决一战,即身死沙场,亦所不顾,但死不瞑目”
崇祯帝要御驾亲征,这可吓坏了群臣,内阁首辅陈演、次辅魏藻德纷纷表示愿意代为亲征,崇祯帝都不同意。
最后,崇祯帝和内阁各退一步,改由阁臣李建泰前往督师,为此他还在正阳门举行了隆重的推毂仪式,亲自为李建泰饯行。
然而,李建泰刚走到山西,山西首府太原就被李自成攻克了,他惶恐之余上书说,“贼势大,不可敌矣。愿奉皇太子南去。”
结果,还没等奏疏抵达北京,李建泰就被李自成俘虏了。
2月8日,李自成发布檄文,要求崇祯帝君臣赶快投降,可保荣华富贵,否则吉凶难料。
让崇祯帝投降泥腿子李自成,这事有点难,所以他选择了拒绝,同时开始调兵遣将。
趁着李自成在武宁关被周遇吉顽强阻击的间隙,崇祯帝派人到辽东告诉吴三桂,让吴三谷率军入京勤王。
但使者刚走没多久,崇祯帝就后悔了,理由是他不愿意放弃辽东,况且军饷也不足,他便派人追回使者。
不久,武宁关也被李自成攻克,这意味着起义军入京再也没有大的阻碍了,可谓一马平川。
这时候,朝堂人心惶惶,不少人建议崇祯帝逃走,但阻力依然很大,还有人提出折中方案,可以让太子先行,效仿唐肃宗在灵武继位的故事,但反对者也很多。
这个时候,崇祯帝其实哪儿都去不了,讨论南迁其实没什么意义,崇祯帝便公开说,“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表明自己留守北京的态度。
但是,当崇祯帝问及守战问题时,群臣都选择沉默,都到这个时候,还有谁能救得了大明朝?
崇祯帝感到很生气,便留下一句“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然后拂袖而去。
三月四日,李自成起义军抵达居庸关,距离北京非常近了,这时候崇祯帝不得不做出决策,他下诏册封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平贼将军左良玉为宁南伯、蓟镇总兵唐通为定西伯、凤庐总兵黄得功为靖南伯,让四人率军入京勤王。
这四个人各怀鬼胎,大多阳奉阴违,最终只有唐通带着两千人及时抵达北京,被崇祯帝派去镇守居庸关。
3月15日,李自成攻克居庸关,唐通投降,第二天就抵达北京近郊。
这一天,崇祯帝在皇宫十分悠闲得一边喝茶,一边以“安人心、剿寇、生财足用”为题来考选几个即将到地方赴任的知县。
当农民军抵达北京的消息传来时,崇祯帝顿时荒神,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守城之策,结果没有一个人回答他。
崇祯帝急得都哭起来了,群臣也跟着哭,他恨透了群臣,便在桌上写下“文武官个个可杀,百姓不可杀”这句话,给东厂太监王之心看完后就抹去了。
当天,起义军就开始攻城了,由于缺乏粮饷,所以士卒大多逃走,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根本没有战斗力,一触即溃。
崇祯帝坐在大殿上,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传来,他感到无比痛心,再次大骂说,“内外文武诸臣误我!误我!”
3月18日早晨,崇祯帝最后一次召开朝会,他沮丧地对群臣说,“要不然大家一起自杀!”大臣们无一回应。
看着群臣的丑恶嘴脸,崇祯帝特别觉得恶心,这些人一个比一个富,却没一个人愿意拿钱出来充作军饷,挽救大明朝,着实可恶。
就在崇祯帝惆怅之时,李自成派已经投降的太监杜勋、申芝秀来跟他交涉。
李自成的意思是,如果崇祯帝能允许他在西北割据称王,并赏赐饷银百万两,他就可以协助明廷剿灭其他起义军即辽东清军。
还有个说法是,李自成要崇祯帝退位让国,总之崇祯帝都未答应。
崇祯帝也知道,不可能再有援军入京勤王了,要来早来了,这时候来只能当炮灰。
其实,吴三桂正在往北京赶,但因为他放弃了宁远,要内徙关外军民,结果拖慢了行军速度。
这时候的吴三桂,其实还是忠于明朝的,毕竟崇祯帝一手提拔了他,他还是很感恩了,况且他全家都在北京,他感到很担心。
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吴三桂注定无法挽救明朝。
散朝之后,崇祯帝登上煤山,也叫万岁山,即今天的景山,发现农民军已经将北京围住,根本无法逃走,心灰意冷之下便回到乾清宫处理后事。
崇祯帝让妹夫巩永固、刘文炳带家丁入宫护驾,得到的回复却是“按祖制不得拥有家丁”。
无奈之下,崇祯帝只得让太监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带着三明皇子出宫,到成国公朱纯臣家中避难,同时下诏让朱纯臣都督中外诸军事,辅佐太子朱慈烺。
之后,崇祯帝就在宫中举行宴会,在宴会上让周皇后等嫔妃自杀,周皇后很有骨气,回宫梳洗一番之后就自杀了,但其他嫔妃却不肯自杀。
崇祯帝为了避免女眷受辱,就亲自去杀袁贵妃及两个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结果昭仁公主被当场杀死,其余二人则被砍伤后晕厥。
随后,崇祯帝便与心腹太监王承恩一起饮酒,王承恩劝他突围,以图东山再起,他便换上宦官的衣服,与王承恩一起拿着火铳,带着几十人准备突围,结果在朝阳门、崇文门和正阳门都被阻击回来。
这时候已经到了19日早晨五更时分,崇祯帝见实在无法逃生,便带着王承恩来到煤山,他先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王承恩也跟着相对自缢。
据记载,崇祯帝在歪脖子树下踌躇良久,感慨群臣没有一人陪他殉国,在自我安慰一番之后,这才自缢而死。
崇祯帝不知道的是,他死后不久,北京就陷落了,他痛恨的那一帮大臣,多数人都投降了李自成,只有少数人守节自杀,为国殉葬。
所以,崇祯帝对群臣的恨其实没错,明朝的灭亡有他的责任,但更多是群臣所误,尽管他一直很努力地挽救大明,但在群臣的掣肘下,他最终失败了,而且败得很彻底。
崇祯帝能力有限,但他不是个昏君,这样的人当了亡国之君,让人同情。
三月二十日中午,崇祯帝的尸体这才被发现,当时他披头散发,身穿蓝色道袍,有人在他胸口发现一道血书,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
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至虏陷内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发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
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崇祯帝虽然亡了国,还把罪责全推给群臣,但他宁愿自己死后被分尸,也要请求李自成不要伤害百姓,这一点还是值得尊敬的。
而在李自成为崇祯帝举行的葬礼上,明朝大臣的表现就很能说明问题,跪下来哭的有30人,拜而不哭者有60人,其余人则“睥睨过之”,压根一点都不伤心。
后来,李自成打算录用清朝官员,竟然应者如云,给事中时敏因为去晚了,吏政府的大门已经关闭了,急得他在门外大喊大叫。
吏部稽勋司郎中刘廷谏更是无耻至极,他都老态龙钟了,还去应聘当官,农民军嘲笑他胡子都发白了,还当什么官,他却说,“只要你们用我,我的胡子就可以变黑!”
而那个几次阻扰崇祯帝南迁的陈演,则在被捕后主动交出四万两白银赎罪,结果被刘宗敏释放。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人只知道钱谦益的“水太凉”,殊不知这些人才是祸害国家的罪人,且更加没有底线。
一个统计数据是,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北京的明朝官员一共三千人,殉国者不过20余人,其他勋戚及文武官员大多投降李自成。
这些投降李自成的人,不少人被李自成杀掉,活下来的后来又投降清朝,实现了华丽的转身,真可谓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大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