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的一天,开国上将李志民正式回归工作岗位,中央军委任命他为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当天,韩先楚与其他军区领导一同迎接李志民的到来,并且给予了他热烈的欢迎。然而,在这气氛高涨的时刻,韩先楚却突然投下了一盆冷水。他握住李志民的手,严肃地说道:“志民同志,我得和你坦白,最开始我对你担任福州军区政委这个决定确实有些意见,你不会介意吧?”李志民笑了笑,回应道:“老韩,我们之间得心照不宣,坦诚相待。我理解你的顾虑,但既然我已经上任了,我会努力让你没有任何意见。”两人言毕,紧紧握住了对方的手。那么,为何韩先楚会对李志民的任命产生不满呢?这一切还得从更早之前说起。
1971年,福州军区的政委一职出现了空缺,中央军委开始考虑接替人选的问题。韩先楚长期在福州军区工作,对这里的情况了如指掌,对干部的了解也非常深刻。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建议:最好从军区内部选一个接替政委职位,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福州军区的特殊环境,而且也能更好地与他协同合作。然而,军委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而是决定任命当时在军事学院担任政委的李志民,接任福州军区政委一职。
李志民的情况在1972年逐渐发生了变化,他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表达了希望能够继续为国家工作、恢复职务的愿望。毛主席看到信后,直接在上面批示同意,并交由周总理处理。恰逢福州军区政委职位的空缺,周总理于是找来了韩先楚,亲自与他谈话,告知他将派李志民来担任福州军区政委,并希望两人能够良好合作。但韩先楚此前已经向军委建议过,从福州军区内部选人,而现在得知政委是李志民时,他感到颇为意外,立刻表达了自己的疑虑。他提出,福州军区的作战任务十分繁重,他担心李志民可能无法胜任。
韩先楚的顾虑主要有两点:首先,李志民自从从朝鲜回国后,一直在军事学院工作,负责的主要是军校管理工作,已经十多年没有直接接触军区部队了;其次,李志民虽然有丰富的政治经验,但他已脱离部队生活多年,可能无法立刻适应福州军区的复杂情况。如果是副职角色,韩先楚并不反对,但让他担任政治主官则让他心存疑虑。当然,韩先楚的出发点完全是从工作上是否能顺利开展来考虑的,他并非不欢迎李志民,而是希望能确保团队的工作顺利进行。周总理听完他的意见后,非常耐心地做了解释,强调李志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不仅擅长政治工作,还是一名优秀的军事领导,特别是在担任志愿军政治委员期间,他的表现得到了军委的高度认可。周总理相信,李志民到福州军区后,必定能迅速适应环境,并与韩先楚形成默契。最终,韩先楚在周总理的耐心解释下,消除了疑虑,心服口服地接受了李志民的任命。
作为一位直率、坦诚的人,韩先楚决定把心中的疑虑摆出来。他知道,周总理与他私下的谈话内容不太可能会被透露给李志民,但他觉得这些话必须当面说出来。于是,李志民刚到任,韩先楚便主动和他谈起了这段往事,并且毫不掩饰地讲述了他和周总理的对话。李志民虽然听后有些意外,但他展现出了宽广的胸怀和成熟的政治智慧,他笑着回应:“老韩,放心吧,我一定会努力工作,不让你失望。”他的幽默和坦诚让气氛变得轻松,二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实际上,李志民对韩先楚心怀感激。早在李志民被下放到江西高安县渡阜农场期间,这个农场正好是福州军区管辖。韩先楚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致电农场,要求照顾李志民,强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要给予充分尊重。无论是李志民的生活,还是他生病时的照料,韩先楚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甚至亲自将他接到福州军区治疗。韩先楚的这一系列举动,充分展示了他对李志民的关心和尊重,也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战友情。
而韩先楚当面将自己与周总理谈话的内容告诉李志民,更加突显了他胸怀广阔、愿意直面一切的格局。这种坦诚与大度,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