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对汤和的思念之情深不可测,便派遣使者邀请汤和入宫相见。然而,那时的汤和已是病重难医,行动不便,朱元璋便命人用车辆将他抬进了皇宫。汤和见到朱元璋后,跪地不起,竭力支撑着病弱的身躯。朱元璋轻抚汤和,两人共同回忆起儿时的点点滴滴,但汤和却无法开口,只能不停地磕头。目睹这一幕,朱元璋目睹老友命在旦夕,泪水夺眶而出。《明史·卷一百二十六》中有所记载:
皇帝思念此人,于是降下圣旨,令其乘坐安稳的车辆前来朝见,皇帝亲自上前抚摸慰藉,并对他故乡的老友以及历经战事之苦的往事进行了详尽的询问。和氏无言以对,只能低头表示敬意,皇帝看到这一幕,忍不住泪如泉涌……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汤和不幸辞世,他安详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七十载,朱元璋悲痛万分,随即下令追封汤和为东瓯王,并赐予“襄武”的美谥。
提及汤和,他常被看作是“善终”的典型人物。然而,在明朝的开端,众多将领都获得了善终的美名,汤和只是其中的一个。不过,朱元璋对汤和的情感,无疑是众多将领之间最为复杂和微妙的一种。
在本文里,作者计划与读者携手深入交流,探讨汤和其人,力求突破民间传说的局限,重新审视这位在明朝初创时期扮演关键角色的高级军事将领。
一、太祖同闬,从龙最早
《明史·汤和传》记载: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
这里的“闬”读作[hàn],意指巷道入口处的门。换言之,汤和与朱元璋是在同一条巷子里一同长大的。
汤和只比朱元璋大3岁,《明史·汤和传》还记载:
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
汤和自小就抱有非凡的抱负,他经常与一群小伙伴在“骑马射箭”的游戏中尽情玩耍,而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群孩子的领头羊。考虑到朱元璋的年纪比汤和稍小,或许在朱元璋的童年时光里,他常常是跟在汤和身后嬉戏的伙伴。然而,谁能预料到,四十年后,这两位竟然会携手并肩,共同开创一个国家,成为君臣关系!
到了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风起云涌,这一事件发生在1352年。当时,郭子兴在濠州地区竖起了反叛的大旗,加入了红巾军的行列。随后,汤和也紧随其后,迅速加入了郭子兴的麾下。紧接着,朱元璋也步其后尘,投靠了郭子兴的阵营。那么,汤和和朱元璋二人,到底谁先投奔郭子兴的呢?
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中一种由吴晗在其所著的《朱元璋传》中提出,即汤和在最初加入了义军,不久后便给他的童年挚友朱元璋写信,诚挚地邀请他一同投身其中。
第二种说法来自《明史纪事本末》:
乃归乡里,募兵得七百人,濠人徐达、汤和等皆往归焉。
意味着,自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队伍,郭子兴便委派他担负起招募士兵的重任,因此,朱元璋成功地吸引了徐达、汤和等众多有志之士加入军队。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汤加入义军的时间比朱元璋要更早,我的依据有几点:首先,...再者,...
第一,《明史·汤和传》云:
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
需注意,“初起”一词指的是郭子兴刚开始组建军队的那个阶段,汤和便带领着十几位英勇的战士投身于郭子兴的旗下,因此他得以获得千户这一官职。
而根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
二月春光,定远之郭子兴及其党羽孙德崖等在濠州掀起了一场反抗的烽火。元将彻里不花因惧怕而不敢主动进攻,反而日复一日地捉拿无辜的百姓来换取奖赏。彼时,太祖尚且年轻,年仅二十四岁……于是,在闰三月甲戌日的月初,他亲自前往濠州与郭子兴进行了会晤。
意思是,郭子兴起义后,元朝将领彻里不花因对郭子兴的进攻心生恐惧,朱元璋在24岁那一年,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皇觉寺,转而投奔了郭子兴。
经过对两份史料的仔细比较,我们得知汤和在郭子兴“初起”阶段便已归附其麾下,而朱元璋则是在元朝将领不敢对郭子兴采取军事行动之后,才作出加入义军的决定。元朝将领的忌惮进攻,显露了郭子兴的势力已经非常雄厚,这也间接说明了朱元璋加入义军的时间晚于汤和。
第二,《明史纪事本末》有这样一段记载:
尽管众多将领重返旧部,内心却并未彻底认同,唯有汤和严格遵守军令,行事格外小心谨慎,而李善长则竭力为他们辩护。
在朱元璋即将横渡长江的关键时刻,郭子兴及其子郭天叙在滁州停留不久便不幸去世,与此同时,朱元璋不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直属军队,还接管了郭子兴留下的部分军队。这段史料所传达的核心意思是:郭子兴的众多旧部中,对朱元璋心怀不满者众,然而汤和却对他敬重有加,李善长则考虑到朱元璋与旧部之间可能出现的分歧,多次挺身而出,充当调解者。
显而易见,汤和被划归为郭子兴旧部的一员(这一点将在后续内容中进一步阐述),但汤和与那些旧部成员存在显著差异,他对朱元璋展现出了深深的敬意。由此可以推测,汤和加入义军的时间或许早于朱元璋。
汤和虽比朱元璋更早归附郭子兴,但无法确定朱元璋加入红巾军是因汤和的邀请,这一观点缺少史料的证实。再者,虽然朱元璋加入红巾军的时间相对较晚,他却很快赢得了郭子兴的信赖,不仅迎娶了郭子兴的女儿为配偶,而且在官职上也超过了汤和。
二、开国骁将,锐不可当
朱元璋迎娶了郭子兴的千金为配偶,此后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他不仅军功显赫,还成功地在濠州吸纳了徐达、周德兴等大批杰出人才。但随着他功绩的不断增加,却引发了郭子兴之子郭天叙的猜疑。郭天叙屡次对朱元璋施以陷害。为了保障个人安全,朱元璋只得携带二十四位亲信南下,前往定远。《明史·太祖本纪》中有所记载:
太祖觉得与郭子兴难以携手共进,便将军队托付给了其他将领指挥,而他本人则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将领并肩南征,成功平定了定远一地。
南征途中,定远成为了朱元璋自立门户的起点,他麾下的24位部将,被后世敬仰为“淮西二十四将”。在这24位英勇将领中,徐达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汤和,位列第二。在常遇春加入朱元璋阵营之前,汤和几乎已成为朱军中排名第二的勇猛之士,仅次于徐达。
许多人认为汤和之所以能够获得财富和地位,主要归功于他与朱元璋早年间的深厚友谊,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元朝的晚期,虽然汤和的勇猛程度不及徐达和常遇春,但他同样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在《明史》中,关于他的事迹有如下四段记载:
第一段记载,《明史·汤和传》记载:
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
朱元璋带领徐达、汤和等众将横渡长江,与陈野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陈野先曾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虽然后来被元朝招安,但以勇猛闻名。在激战过程中,汤和不慎被流箭射中左腿,即便如此,他仍勇敢地抽出箭矢,坚持在战场上奋战,越发显得英勇无畏,最终成功击败了陈野先。
这段文字揭示,汤和并非凡夫俗子,他在沙场上展现出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在心灵深处蕴藏着坚定不移的信念。
该文中指出,明太祖朱元璋成功夺取了南京城,并接连征服了镇江、常州等城镇。常州沦陷之后,朱元璋便派遣汤和担当该城的防卫重任。《明史》对此事件亦有所著述。
张士诚与吴接境频繁交战,尽管多次进攻,却始终未能得逞,反而损失惨重,敌军被斩杀俘虏者不计其数。随后,他挥师进攻无锡,于锡山之战中大败吴军,迫使敌将莫天祐落荒而逃,并生擒其妻,由此晋升为中书左丞。再后来,他率领舟师巡游黄杨山,成功击败吴国水军,俘虏敌军千户四十九人,因此被封为平章政事。
汤和驻守在常州,此地与张士诚的势力区域相接。张士诚多次派兵进攻常州,但每次均被汤和击退。随后,朱元璋命令汤和领军进攻无锡,汤和亲自领军,成功击败了张士诚麾下的大将莫天祐。紧接着,汤和在黄杨山击败了张士诚的水军,并俘虏了张士诚的49名千户,因此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晋升为平章政事。
第三段中有所记载,朱元璋在攻占长兴之后,便委派了勇猛的将领耿炳文负责守卫。面对张士诚试图夺回长兴的野心,他迅速调集了众多精锐部队,对耿炳文发起了猛烈的攻势。朱元璋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命令汤和率领军队前来支援。汤和迅速赶到战场,未曾有任何停留,与城内的守将耿炳文并肩作战,对张士诚形成了夹击的局面,最终……大败之,俘卒八千,解围而还”。
在第四段中有所记载,将领周安在朱元璋的指挥下发生了叛变,因此朱元璋下令派遣汤和前往邻近区域平息叛乱,《明史》中的《汤和传》对此事件有所详细记录。
永新城的防御者周安背弃了君主,我方军队迅速行动,将其击溃,继而一连攻陷了敌方十七处营寨,将城池围困了长达三个月,最终成功攻克了城池,生擒周安献上,之后我军撤回驻守常州。
汤和率领军队奋勇出击,接连攻克了周安所设的17座营寨,对敌军实施了长达三个月的严密包围,最终成功地将周安生擒。在将周安交给朱元璋后,汤和立刻返回,继续在常州担任镇守之职。
《旧五代史》中有句话:“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
阅读这四段内容后,我们能够清晰地体会到汤在对抗敌军时所表现出的无惧无畏的气概,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这种英勇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他当之无愧是一位极为罕见的优秀将领。
公元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率军讨伐张士诚,徐达又将常遇春、汤和、冯胜等勇猛的将领派遣出去,分别对平江(苏州)的各个城门发起了围攻。在这场战斗中,汤和承担了主攻阊门的任务。然而,由于张士诚所筑的城墙异常坚固,汤和久攻不下,不幸的是,他被飞礮(石炮)击中,左臂受了伤。得知这一消息后,朱元璋立刻召回汤和,将他送回南京休养。汤在经过半年的疗养恢复健康后,回到了苏州,并与徐达携手并肩,共同成功击败了张士诚。
三、立下奇功,却被打压
元朝末期,各地势力角逐激烈,朱元璋所遭遇的最为强大的对手是陈友谅与张士诚。陈友谅最终败于朱元璋之手,而张士诚的灭亡,则是在徐达这位统帅的指挥下完成的。除却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位豪杰,朱元璋还面临方国珍和陈友定两位对手。最终,方国珍与陈友定均被汤和所击败。
《明史·汤和传》云:
寻拜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帅常州、长兴、江阴诸军,讨方国珍。
张士诚被打败后,朱元璋现已霸占了长江中下游,江南之地,只剩下方国珍和陈友定了。其时,朱元璋一方面派徐达(征虏大将军)、常遇春(副将军)出动军队北伐元朝,另一方面便是派汤和(征南将军)带领副将吴祯去征伐方国珍。
汤和率军一路南下,连续攻下余姚、上虞、庆元等地,方国珍一败再败,最终逃到了海上。汤和决定软硬兼施,一方面派人剿灭方国珍的余党,另一方面派使者招降方国珍,方国珍见大势已去,便投降了汤和。
没等汤和回到南京,朱元璋又派汤和到福建征讨陈友定,汤和在廖永忠的辅佐下,一向打到陈友定老窝,然后企图招降陈友定,陈友定不降,汤和决定率军攻击,终究活捉陈友定。等汤和回到南京,现已是洪武元年,他旧日的幼年玩伴现已登基为帝了。
汤和回南京朝拜过朱元璋后,被朱元璋火速派往河北援助徐达北伐元朝。朱元璋在统一全国之际,汤和从南到北,简直一刻没有闲着,汤和帮朱元璋扫平方国珍、陈友定两大对手,可是,到了明朝初年,汤和的境况却明显有些为难。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茂(常遇春之子)、冯胜、李文忠、邓愈六人被封为公爵,汤和却只被封为中山侯。
若论交兵骁勇,汤和尽管不如徐达,但也不输给冯胜;
若论所立战功,汤和横扫方国珍、陈友定两大枭雄,他的劳绩也不输给邓愈;
若论和朱元璋的亲疏,汤和和朱元璋在同一个巷子里长大,又最早跟着朱元璋南下定远,谁有他和朱元璋的联系密切?
可是,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唯一给了汤和一个侯爵。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以为,汤和是被朱元璋成心镇压了。
朱元璋为何镇压汤和,这是有原因的。
早在公元1353年,其时,朱元璋率领徐达、汤和等24人脱离郭子兴,南下定远,攻下滁州之后,朱元璋逐渐站稳脚跟,手中约有一万五千多戎马。不久后,郭子兴和儿子郭天叙在濠州待不下去了,他们也来到了滁州,并且夺走了朱元璋的兵权,汤和作为郭子兴的旧将,天然也被郭子兴揽入麾下。
郭子兴和郭天叙为了为难朱元璋,成心派一些资历比较老的将领随朱元璋去攻打和州,汤和便在这些将领之中。这些将领大多和朱元璋同辈,奉郭子兴之命,不听朱元璋指挥,只有汤和破例。
《明史·汤和传》记载:
从(太祖)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束缚甚谨。
汤和尽管比朱元璋大3岁,但他却乐意听朱元璋的指挥。
换句话说,这个时分的汤和,现已成为了郭子兴的人,但他心地仁慈,不乐意让朱元璋为难,所以乐意合作朱元璋。
尽管汤和是个仁慈的人,但在朱元璋看来,汤和对自己并没有那么死心塌地。
我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李善长的文章。郭子兴来到滁州后,敏捷夺走了朱元璋的兵权,并且想撮合李善长到自己麾下。李善长其时的选择是:
善长涕泣自诉,不肯行。(出自《明史·李善长传》)
也便是说,在郭子兴挖墙脚的时分,汤和去了,李善长却没去。
这便是朱元璋对李善长毫不怀疑的原因,后来,朱元璋又陆续请来了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等文臣,这些人的能力或许不比李善长差,但在朱元璋心中,他最信赖的文臣,仍是李善长。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还封李善长为公爵,位列文臣第一。
相同的道理,汤和因为是郭子兴的旧部,他接受了郭子兴的撮合,相当于无形中背叛了朱元璋。后来,郭子兴和郭天叙先后逝世,朱元璋又接管了郭子兴的戎马,汤和理所当然地又成了朱元璋的部下。可是,朱元璋对汤和却有一个心结。
另外,《明史》还记载: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
这句话十分要害,意思是,汤和为人深重敏锐,但他有一个缺点,便是喜爱喝酒。汤和守常州时,曾有事向朱元璋请示,朱元璋没有同意。汤和沉默不语,但后来有一次喝醉了,却说出了怨言。
汤和或许觉得,自己资历本就比朱元璋老,后来为朱元璋效能,现已很难得,现在又坚守常州,身处险地,但他向朱元璋提出要求,朱元璋却不容许他。
汤和的怨言,终究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明史》云“太祖闻而衔之。”朱元璋在心中,逐渐恶感汤和。
从此之后,朱元璋尽管信赖汤和,可是,他对汤和的情绪,始终不如对徐达、常遇春等人。
因而,洪武三年,朱元璋封赏众位功臣,汤和尽管灭掉了两大枭雄,但朱元璋以为汤和没有资历和李善长、徐达等人同列,所以给汤和的封赏降低了一个层次,只封了个侯爵。
四、状态崎岖,心境大变
汤和为明朝立下赫赫战功,不可否认他是一员骁将,可是,汤和交兵也有状态不稳定的时分。
洪武三年,徐达克复陕甘等地后,朱元璋基本上现已统一了我国。可是,在西南还有两股实力,一个是坐落巴蜀的“明夏”,另一个是坐落云南的“梁王”。明夏是由当年南方红巾军首领徐寿辉麾下名将明玉珍树立的,明玉珍逝世后,他的儿子明升是明夏之主。梁王是元朝的贵族,蒙古人北撤之后,梁王率领一部分元朝遗兵固守在了云南。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卧榻之下天然容不下这两股实力。
洪武四年,朱元璋派汤和为征西将军,派廖永忠为副将,沿江而上,出动军队征讨明夏。巴蜀之地易守难攻,明夏的军队据险而守,汤和久攻不下。不久之后,江水暴涨,更加增大了克敌的难度。朱元璋听闻汤和迟迟没有发展,便派大将傅友德从陕西方向攻打巴蜀,傅友德兵不血刃,轻松拿下汉中,廖永忠怕劳绩被傅友德全部抢走了,只得以身犯险,率军强行夺下夔州。汤和作为主帅,见傅友德和廖永忠分别制胜,才鼓起勇气紧跟这以后,最终三人一起招降了明升,平定巴蜀。
等回到南京后,朱元璋对汤和十分不满,《明史》云:
师还,友德、永忠受上赏,而和不及……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
意思是,朱元璋重赏了傅友德和廖永忠,却痛骂汤和一顿,汤和跪着磕头谢罪,朱元璋才罢手。
因为朱元璋以为,汤和作为主帅,畏手畏脚,差点误了大事。
其实,笔者以为,这个时分的汤和,现已不是明朝树立之前的汤和了,当年,汤和“临敌忘身”,势不可挡。可是,现在他有了爵位和富有,有点“惜命”了。所以,上了战场,他没有以前拼命,他并非怕死,而是觉得没必要像之前相同冒险。
一年后,汤和随徐达北伐,在断头山和元军遭受,史载“战胜,亡一指挥,帝不问”,意思是,汤和又打了败仗,还造成了一位指挥使战死,朱元璋念及汤和之功,并没有问罪于汤和。
其实,朱元璋对汤和,有种“恨铁不成钢”之感。有一种或许,便是朱元璋一向期待汤和再立新功,他好借机会把欠汤和的“公爵”封赏给汤和。从接下来的记载看,这种或许性很大。
洪武九年,蒙古将领伯颜帖木儿犯边,朱元璋当即派汤和带兵前往延安,汤和在延安坚守了一年多,伯颜帖木儿终究兵败投降。等汤和从延安回来,他被朱元璋封为信国公。《明史》云:
“进封信国公,岁禄三千石,议军国事。”
“议军国事”这4个字,并不是每个公侯都有的,这说明汤和其时参与明朝军队的指挥。在这期间,汤和屡次前往凤阳、北京等地帮明朝操练军队,修缮边防城墙。从这些痕迹可以看出,在时隔多年后,朱元璋从头信赖了汤和。
五、知难而退,寿终正寝
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徐达北伐草原,汤和任副将,此战大胜而归,四年后,徐达病逝。这不只意味着朱元璋又失去了一位老伙计,还意味着汤和将会更加深化地参与军国大事。洪武十八年,蛮族叛乱,朱元璋派汤和为征虏将军,合作楚王朱桢围剿叛军。朱桢是朱元璋的第六子,名义上是朱桢带兵,其实仍是汤和全权负责,这一次,汤和迎来了他人生中最终一个军事高潮,他完胜敌军,一次性俘虏敌人4万多人,并捉拿蛮人首领。
洪武二十一年,汤和忽然向朱元璋提出辞去职务,朱元璋听完后,大喜。《明史·汤和传》云:
于时,帝春秋浸高,全国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
意思是,其时朱元璋年事已高,全国现已没有兵戈之事,徐达、李文忠都现已病逝了,朱元璋想收回兵权,但并没有揭露采纳办法。汤和洞察到了朱元璋的心思,主动提出告老还家,朱元璋喜从天降。
朱元璋对汤和的“识相”十分认可,他在凤阳给汤和赐了府邸和良田,让汤和回家养老。
汤和在回乡之前,为明朝做了最终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其时,沿海倭寇常常来犯。他们机动性极强,杀掠过后当即消失,让朱元璋十分头疼。朱元璋便让汤和去一趟。汤和巡视一圈后,觉得最好能在沿海一带每隔一段距离设置一处卫所,朱元璋欣然同意,在汤和的建议下,总共设置了59座沿海卫所。《明史》云:
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緻。
汤和树立的这59座卫所,在后来抗击倭寇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嘉靖年间,汤和所遗留下来的卫所,依旧十分坚固。
从沿海回来,汤和便带着妻子儿女向朱元璋告别,朱元璋很高兴,赏赐他金银锦帛无数,并且派人亲自将汤和送回老家。临行前,朱元璋还赐汤和玺书,说“诸功臣莫得比焉”。
朱元璋的意思是,其他功臣和你都无法比!
汤和回到凤阳老家后,有了一个癖好,他喜爱纳妾。《明史》记载: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
汤和先后纳了一百多名小妾,日子过得十分洒脱。可是,汤和的话很少,他从不惹是生非,也不谈论国事,对于他和朱元璋从前的旧事,他更是一个字都不对外人说,这便是汤和的大智慧。
洪武二十三年,汤和到南京给朱元璋拜年,从此得了一场怪病,《明史》云“感疾失音”,意思是,汤和忽然患病,不能说话了。朱元璋屡次亲自探望,不久后送汤和回到家园。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现已病入膏肓,不能站立,但朱元璋十分想念汤和。这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朱元璋派人用车将汤和载到皇宫,用手摸着汤和,汤和有话说不出口,只顾着在地上磕头,朱元璋看到此情此景,泪水便湿了眼眶。
一年后,汤和病逝,享年70岁,逝世前,汤和遣散了府中的小妾,把大部分金钱都捐给了乡里。汤和逝世后,朱元璋放眼望去,当年陪他打全国的功勋,只剩下郭英和耿炳文二人了。
汤和和朱元璋幼年相识,直到洪武二十八年逝世,他和朱元璋的缘分,长达68年,这种超长之缘,远远超出了其他明朝诸将。
六、人心乃前史,前史乃人心
笔者以为,朱元璋对汤和的情感,是极端杂乱的,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朱元璋幼年疾苦,父母双亡,在有过乞丐、游僧等特别阅历之后,他加入了红巾军,而红巾军中有他的幼年玩伴汤和,所以,朱元璋开始对待汤和是极端亲热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元璋南下定远时,才会带上汤和一起。
第二个阶段,朱元璋创业初期,和郭子兴父子明争暗斗,特别是在滁州之后,汤和的立场从前动摇过,这让朱元璋对他有了一些不同的观点,朱元璋尽管还信赖汤和,但现已不是开始的那种信赖。
第三个阶段,汤和在常州醉酒时口出怨言,加深了他和朱元璋之间的裂痕。朱元璋称帝前后,汤和平定浙、闽立下大功,但朱元璋以为汤和忠贞不足,缺点不少,因而没有给汤和应有的封赏。
第四个阶段,汤和被封为中山侯后,失去了原来的犀利,他开始“惜命”,不乐意再以命相搏,朱元璋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后来汤和好不容易在延安立功,朱元璋便封赏了汤和公爵。可是,朱元璋没有忘记敲打汤和。《明史·汤和传》云:
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错,镌之券。
意思是,汤和被封为信国公后,朱元璋在赐他的免死铁券上刻上了汤和在常州时的罪行。免死铁券本是表功的,朱元璋却刻上过错,朱元璋并非羞辱汤和,是诚心希望汤和可以纯粹一些。
第五个阶段,汤和为人机敏,他看出朱元璋的心思,提早辞去兵权。朱元璋晚年对汤的体现较为认可,又因为汤和和朱元璋是幼年旧友,在功臣一个个减少的情况下,朱元璋对汤和越加爱惜。
在笔者看来,汤和之所以可以寿终正寝,一方面是他为人谨慎,心有智慧,另一方面仍是得益于朱元璋对他的情感。朱元璋爱惜汤和,只要汤和对朱元璋忠实,朱元璋便不会再为难他。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新唐书·郭子仪传》中曾评价郭子仪:
富有寿考,哀荣终始,人臣之道无缺焉。
意思是:生,富有长寿;死,寿终正寝,生死都有无限的荣耀,为人臣的也就没有什么缺憾了。
其实,用评价郭子仪的这句话来评价汤和,也未尝不可。
人心便是前史,前史便是人心。汤和作为明初闻名将领,他阅历弯曲,和朱元璋的联系杂乱,但终究却圆满画上人生句号,他的人生,值得后人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