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到契约精神时,常常用美国的例子来佐证其伟大。契约精神,作为一种文明的标志,早已在西方世界深入人心,成了社会运作的基石。然而在这片东土上,契约似乎不过是纸上谈兵,某些人总以“灵活”为借口,做出违背诺言的事。那尔那茜的故事,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
想象一下,百年前的美国,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五岁的男孩在自家水塘里不幸溺水身亡。男孩的父亲将他埋葬在自家土地上,并在土地的转让契约中留下条款:无论以后谁购买这块土地,都不得破坏这个小小的坟墓。这是一段承诺,也是一份责任。这个承诺,随着土地的流转,一代代传承下来,最终连美国政府在1897年购买这片土地时,也未曾迁走那个孤独的坟墓。直到1997年,纽约市长也郑重承诺,这座墓将永远存在。这一切,都源于那份契约精神,它象征着责任,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而在中国,契约似乎总是显得那么轻飘。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做人要灵活”,于是便有了三角债务,社会的内耗和不信任也不断加剧。尤其是在那尔那茜的事件中,她的行为便无疑是对契约精神的挑战。
那尔那茜并非因为“高考移民”而惹人非议。事实上,许多人都在做类似的事情。她从北京转至内蒙古,选择了“定向委培”,并非出于恶意,倒是对于一些边远地区,像内蒙古这样的地方,的确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这项政策原本是为了让这些地区的孩子能够享有更多的机会,通过低分甚至免试的方式,让他们进入高等院校,然后回到大漠、黄土高原等贫困地区,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一种等价交换,本应是社会和国家的双赢。
然而,问题出在了那尔那茜的违约上。她的行为并非只是简单的失信,而是一场深深的背叛。这不仅是对自己承诺的背离,更是对整个社会契约精神的践踏。那些期待她为社会贡献力量的百姓和政府,仿佛在庆祝她的成就时,突然遭遇了一盆冷水。她的选择,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上房抽梯,过河拆桥”的戏码,把曾经的承诺踩在脚下,把原本的责任抛之脑后。
回顾整个事件,那尔那茜的家庭背景可谓强大。母亲是上戏的老师,父亲是央视的资深媒体大佬,这样的背景为她铺设了通向成功的道路。而她自己,亦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如鱼得水。她的成绩并不出众,甚至可以说十分平庸,但凭借父母的资源,她依然能够进入上戏,并且顺利地成为了助教。令人不禁感叹,这样的“幸运”,怎能不让人毛骨悚然。
而她的事业,似乎也在这张照片中得到了预示。这张照片中的上戏院长和她的父亲紧密相依,照片里的亲戚和上戏内蒙古招商办的人同样亲近。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照片,更是一个庞大体系的缩影——从源头到尾部,全线贯通,垄断一切。那尔那茜的成长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而是一个庞大的权力网络的缩影。
她在这个网络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位置。无论是成绩差到只能勉强入学,还是后来顺利进入上戏并进军娱乐圈,她的一切似乎都不是凭借自身的努力,而是依靠强大的父母背景和社会资源。她参演的电影,《镖人:风起大漠》,导演是袁和平,监制是吴京。你真的以为这些人看中她的颜值或者演技吗?不是的,这是“看佛面”的权力游戏,背后隐藏着的是父亲在央视的权势,是她在整个娱乐圈中的特殊地位。
然而,正是这样的背景让她的违约行为变得格外刺眼。她没有履行定向委培的承诺,选择了迅速申请所谓的“野鸡大学”,并绕过一切法律限制,最终通过父母的关系顺利完成学业,进入上戏,开始了她的事业。这一切,都是她利用家庭背景和资源在悄然改变规则,重塑环境。
然而,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个人足够强大,环境和规则也会为他改变。正如张雪峰所说:“有些行业是先有了萝卜,才有了这个萝卜坑。”当你站在顶端,规则已经开始为你所用。
这场风波的背后,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失误,更是社会契约精神的丧失。在这个充斥着内外勾结、权力交织的环境中,我们所看到的,不是单纯的违约,而是对社会契约的蔑视与亵渎。我们不能忽视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它给社会带来的伤害远比金钱和地位更为深远。
契约精神,不仅仅是纸上的字句,它是社会信任和共同体的基石。正如美国的故事所示,历史会铭记那些坚持承诺、不违约的人。每一份契约的履行,都是文明进步的一小步。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像美国那样的契约精神,能够看到更多的人愿意承担责任,而不是像那尔那茜那样,以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为依托,践踏承诺。
最后,愿所有人都能坚守初心,不负承诺。在这个世界上,契约与责任是我们与他人之间最重要的纽带,正如星辰会永远守护大地,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条道上行稳致远,成为他人心中值得信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