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9月9日讯(文/视频 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乐梧亭) 9月9日清晨7时,浏阳市城西社区老火车站文化广场上,柔力球的破空声、太极拳的舒缓乐曲与清亮的民歌交织在一起。
(彭卫国在晨练。受访者供图)
80岁的彭卫国一手打着节拍,晨光落在他微白的鬓角上,5年前成为浏阳民歌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希望将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一直传下去。
牵头成立艺术团,每年开展数十场公益演出
“以前务农忙得脚不沾地,没有时间锻炼。”彭卫国1965年入伍成为南海舰队护卫舰上的电报员,1970年退伍后回到家乡浏阳务农,靠着双手拉扯4个孩子长大。直到2000年,他搬到浏阳城区,看着身边人热衷锻炼,便和七八个朋友凑在一起,带着一台录音机到西湖山锻炼,“跟着录音机里的口号练,没想到人越聚越多,我们干脆成立了一个健身小队。”
当年的小队伍如今已发展成100多人的“红叶艺术团”,成员多是退休老人。团里既有练太极拳、柔力球的健身队,也有排舞蹈、编节目的表演队。
2005年起,彭卫国带着大家走遍浏阳,每年开展五六十场公益演出。“都是去敬老院、村镇慰问,给村里的老人们唱唱歌、跳跳舞。”彭卫国笑着说:“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给别人带去快乐,比啥都值。”
传唱浏阳民歌,75岁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我在部队里就很喜欢唱歌。”说起与浏阳民歌的缘分,彭卫国打开了话匣子。儿时在家乡就学唱民歌,在南海舰队跟着一位天津籍战友学识谱。退伍后,这份对音乐的热爱始终未断,自己作词作曲写下十多首浏阳民歌,教给艺术团成员排演。“团里不少节目,用的都是我写的歌,大家唱得开心,我也高兴。”彭卫国说。
2020年,75岁的彭卫国入选浏阳山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让他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就怕浏阳民歌在我们这里断了。”这份担忧成了他坚守传承的动力。
浏阳北乡山歌多靠口头传唱,不少歌词因时代变迁显得不合时宜,彭卫国便四处走访老艺人,搜集失传的老歌词。“有些老歌里有不合适传唱的词句,我就稍作修改。没谱子的,就照着老腔调整理成曲,这样唱起来更整齐,也更适合传播。”
这些年,彭卫国的足迹遍布浏阳的各个乡镇,或者给喜欢浏阳民歌的村民开班培训,或者跟艺术团进行公益演出。有人把他唱歌的场景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不太会操作手机的他总会叮嘱:“多拍点,让年轻人感受咱浏阳民歌的魅力。”
采访接近尾声,彭卫国随口哼起一段浏阳民歌,曲调悠扬又鲜活,“我总是想,多教一个人,多唱一次,让这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能一直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