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80 后书法从业者,盐城市韵和书画苑院长徐万虎不仅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的双料会员,其作品更曾入展《江苏省第八届书法篆刻新人展》《江苏省第七届青年书法篆刻展》等省级重要展赛。更让他骄傲的是,16 年来亲手培育的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级书法比赛中屡获佳绩,让翰墨香在新一代中不断传递。
笔墨缘深:从小学大字课到专业求索
采访中,谈及与书法的初遇,徐万虎的记忆一下子回到童年。“小学时的毛笔大字课,是我和书法的第一次‘握手’。那时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只是跟着课本描红,但笔墨在纸上晕开的触感,让我莫名觉得亲近。” 真正让这份喜爱扎根心底的,是寒假集市上的一幕:“文化站的老爷爷铺着红纸,握着大笔挥毫写春联,墨香混着年味飘过来,我能站在旁边看一下午,觉得那字里藏着说不出的劲儿。”
这份懵懂的热爱,到了高中终于有了 “专业出口”。徐万虎正式踏上书法求学路,更有幸得到杨光、刘淮、刘保、张康等恩师的悉心指点。“老师们不只是教我笔法、结构这些‘技术活’,更让我明白书法不是孤立的练习:勤奋是根基,没有日复一日的临帖,难成气候;悟性是桥梁,能从碑帖里读出前人的笔墨意趣;而专业引领则是方向,避免走弯路。” 徐万虎说,这些道理早已跳出书法本身,成了他做人做事的准则:“就像写‘横’要平稳,做人也要踏实;写‘竖’要挺拔,做事就得有风骨。”
教学初心:从 “谋生” 到 “书法立人”
早年身在异乡时,徐万虎最初教授书法,更多是为了生计。但随着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一份更重的责任渐渐在他心中扎根 —— 他将 “翰墨传承,书法立人” 的理念,悄悄融入每一堂课的笔墨之间。
如今,徐万虎最享受的时刻,仍是陪着学生们一同伏案的时光。“看着他们从握笔时手腕发抖、毛笔像‘不听话的小泥鳅’,到后来字迹工整、能写出笔锋;从对汉字只有‘认得出’的陌生,到能说出‘这个字的撇捺像流水’‘那个字的结构很稳重’,我总像看到当初的自己。” 他会和学生一起临摹《兰亭序》《多宝塔碑》,逐字分析汉字的间架结构;也会在墨香萦绕中,聊王羲之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笔墨里触摸中华文化的厚重。
教学中,徐万虎不会 “一刀切”,而是找到每个孩子的 “兴趣入口”。他记得有个叫小雨的学生,初来时坐不住,握笔没几分钟就想走神。细心观察后,他发现小雨对《兰亭序》里的 “之” 字格外好奇 ——“她总问‘为什么同一个字,写法不一样还都好看’”。于是,徐万虎专门设计了 “寻找最美之字” 的小游戏:和小雨一起翻字帖,比对王羲之、米芾、赵孟頫等历代书家笔下的 “之” 字,看它们的撇如何起笔、捺如何收锋。慢慢的,小雨坐得住了,眼睛里也有了光。三个月后的一堂课上,她举着自己临摹的“之”字跑过来,兴奋地喊:“老师!你看这个字,好像在纸上跳舞!”
还有个叫小宇的男生,因为字写得潦草常被同学取笑,刚来书画苑时总低着头,连握笔都不敢用力。徐万虎没有急着教他复杂的字,而是从最基础的 “横平竖直” 开始,握着他的手感受笔锋的提按转折。一次练习“永”字八法时,小宇突然抬头说:“老师,这个‘捺’画下来,好像武侠片里大侠挥剑出鞘的样子!” 徐万虎立刻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他体会书法里的 “力” 与 “势”:“对,写字和练剑一样,要有劲但不能乱,要收放自如。”后来,小宇带着作品参加“市书法比赛”,一举拿下银奖。颁奖台上,他紧紧攥着证书,眼里闪着泪光:那不再是过去自卑的眼泪,而是被传统文化唤醒的自信与骄傲。
以赛促学:让汉字美学滋养成长
在韵和书画苑,学生们的书法学习从不局限于课堂。每年春节前夕,他们会走上街头参加“写春联送祝福”公益活动,把笔墨里的温暖送给街坊邻居;平日里,也常参与江苏省中小学生书法大赛等赛事。此次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江苏省教育书协推出的“书超江苏”全民书法超级联赛,徐万虎也积极鼓励学生报名参与。
“这样的活动,我特别支持。”徐万虎对记者说,“它不只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验,更重要的是活动‘继承中华符号,融合汉字美学与文学’的宗旨,和我‘书法立人’的教学初心完全契合。”在他看来,书法从来不是“写好字” 这么简单:“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参赛过程中,会更主动地去了解汉字背后的历史、文学,比如写一首古诗时,会想诗人为什么这么写,会琢磨字里的情感。这种对文化的认同感,比拿奖更重要 —— 它能让孩子从心里觉得‘中华文化真好’,这种滋养会伴随他们一生。”
16 载翰墨耕耘,徐万虎从当年痴迷春联的少年,变成了如今守护笔墨薪火的引路人。谈及未来,他说想陪着更多孩子在笔墨里感受汉字之美,在书法里学会踏实、自信地“立人”—— 让翰墨香,一直飘下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张楠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