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竹编:老手艺新生路
创始人
2025-09-09 16:01:37
0

在秦岭东段南麓的洛南县,一门传承数百年的竹编手艺,正悄然焕发新的生机。从昔日农家常用的竹笆、竹篮,到如今入选市级非遗的文化名片,洛南竹编在56岁匠人张新民40年的坚守与创新中,逐渐走出村庄、走进更广阔的视野。

洛南竹编历史悠久。得益于当地湿润气候和充沛雨量,这里竹类资源丰富,为竹编技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灵口镇东佛村、上河村等竹园茂密之地,拜师学艺者络绎不绝,竹编行业迎来鼎盛时期。

洛南竹编工艺繁复精细,从选材到成品需历经多道工序。选材必须选用生长3年以上的优质竹子,竹节要长而均匀,色泽青翠。破竹要求手眼合一,下刀精准,沿竹子天然纹理一气呵成。匀篾时要做到厚薄均匀,宽窄一致。最后经过起底、编制、锁口等10多道工序,一件完美的竹编制品才告完成。正因如此严苛工艺,洛南竹编产品兼具艺术性、实用性和耐用性,曾热销三秦大地。

“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竹编器具。”洛南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张新民回忆道。从晾晒粮食的竹笆到盛放物品的竹篮,竹编制品渗透进洛南人生活的方方面面。2023年,洛南竹编入选商洛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16岁开始学艺的张新民,至今已与竹编相伴40年。“那时候手上不知道划了多少道口子,旧伤没好又添新伤。”他先后求教于多位本地竹编艺人,又远赴四川等竹艺兴盛之地交流学习,将各地特色技法融入创作,打磨出独属于自己的匠心。

在长期实践中,张新民创新研发出蒸煮工艺替代传统火烤方式。“蒸煮的温度和时间都要精准,这样才能在保持竹子韧性的同时,提高耐用性。”他还改进生产工具,发明匀篾器等多种辅助工具,在保持手工特色的同时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021年5月,张新民创办洛南县秦御指艺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合作社+生产+门店”经营方式。合作社依托当地优质竹资源,以批量生产常用竹笼为切入点,逐步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种竹编产品,建立严格质量管理体系,开设实体门店并通过抖音等平台开展线上销售。目前,合作社已开发出竹笆、竹耙、竹筛子、果盘、淘米篮等10多个品类,年销售额10余万元。

合作社不仅传承技艺,还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农闲时节雇佣四五个村民按件计酬,每人每天可收入100元左右。苏敏霞在合作社工作3年,她说:“在这里既能学到手艺,又能照顾家庭,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目前合作社有社员5人,培养学徒10多人,产品远销西安、上海、广东等地。

每晚7时30分,张新民都会准时出现在抖音直播间,演示编竹技法,讲述洛南竹编的文化与故事。“通过直播,不仅卖产品,还让更多人知道这项老手艺的好。”年轻力量的加入更让他看到传承希望。徒弟何静原本在外地打拼,偶然了解竹编发展前景后毅然回乡拜师。“张师傅不仅教手艺,更教我们如何创新,让传统技艺跟上时代步伐。”

2024年,张新民被评为洛南县“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2025年又获“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带头人”称号。谈及未来,他规划清晰:“要继续创新竹编形式,开发更多受年轻人喜爱的产品,让技艺更好地传承。同时要扩大合作社规模,帮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文/陕西农村报记者 靳天龙 图/刘佳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沙的“人挤人”,有啥来头? 长沙司门口的地名源于明朝,此后该处一直是市内繁华核心之地。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我的父辈从北京中央国...
国宝级珍品亮相成都 在这场展览...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摄影报道 风格瑰丽奇特的“神面纹”,似乎在诉说着古老历史的密语;镌刻着铭文的青...
原创 朱... 朱元璋为孙子留下了一位英勇的大将,这位将领本可以有效对抗朱棣,但朱允炆却选择将其弃用。这一历史事件引...
原创 贝... “北海”这个名称在历史文献中屡见不鲜,许多人熟知的汉代“苏武牧羊”的传奇故事便是在此地发生的。如今,...
原创 庞... 前言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命运如歌,悲欢总有沉浮。” 庞涓与孙膑,一对曾同门共学的师兄...
原创 8... “如果不劳而获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社会正走在错误的方向上。”这句话出自日本学者野口悠纪雄之笔。在...
原创 为... 前言 在中国悠久的封建历史中,皇位的传承问题一直牵动着整个朝代的命运。作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君王需要...
原创 5... 大宋朝,在历史的洪流中,经历了起伏跌宕的319年。从北宋的9位皇帝到南宋的9位帝王,每一位都有着鲜明...
原创 思... 虽然如同帝国的太阳,但秦始皇仍无法避免被凝视。 刘邦到咸阳,见到秦始皇出行的排场,感叹道:“大丈夫当...
原创 今... “今朝有酒今朝醉”,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笔下,短短七个字,将一种及时行乐的洒脱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了众人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