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7日电(记者 陈静)7日,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联合主办《开学护眼第一课》新书发布会以“逐光”为主题,邀请社会各界一起见证“开学护眼第一课”五年深耕的科普硕果,为青少年视力健康点亮新征程。
该书首次将公益护眼行动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的全链条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标准化模板,希望为政府机构、教育部门、医疗机构及公益组织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贡献智慧,提供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的护眼行动指南。在新书创作分享环节,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高玮书记介绍,新书凝聚了眼科专家、教育工作者与科普创作者的集体智慧,系统梳理并回顾了“开学护眼第一课”公益项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
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小明,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中心主任夏磊,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高玮,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院长邹海东共同为《开学护眼第一课》揭幕。王小明理事长表示,未来,基金会也将深化跨界合作,扩大眼健康科普公益覆盖,同时创新科普形式,通过AI等技术手段让科普更加接地气。
发布会现场,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党委书记、执行院长高玮代表主编团队向上海图书馆捐赠新书《开学护眼第一课》,该书也将入藏上海图书馆。高玮表示,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家庭成员从“被动式”管理转向“主动护眼”,积极营造家庭护眼环境,引领每个人成为自己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希望这本书可以在图书馆让更多的读者朋友们看见、借阅,了解上海近视防控的经验。当日,12组社区家庭获赠新书。
在读者互动环节,护眼科普实践成为现场咨询的焦点。针对“社区如何有效开展护眼科普活动”“医疗机构与学校合作的具体模式”等问题,邹海东院长结合新书给出实操建议:护眼讲座作为社区眼健康科普活动的基础,应结合眼健康筛查、互动体验等内容共同开展,以提升居民参与度。高玮书记强调要注重“联动机制”,推动“家、校、医”三方联动,通过开展“开学护眼第一课”等线下亲子活动,为学校、家庭提供科学的护眼指导,营造爱眼护眼的良好社会氛围。
邹海东院长以“高度近视眼背后的故事”为主题,带来了一场生动的近视防控科普讲座。他指出:“近视防控是一项需要政府主导、专业支撑、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关乎民族未来的公共卫生战略。实现有效防控,既要有医院的专业诊疗,更要通过科普让家庭和学校形成护眼合力。当家庭能科学管理用眼环境、学校将视力健康纳入课程体系、医疗机构持续创新防控技术,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不近视、迟近视、低近视’的目标。”
发布会现场的眼健康流动科普馆成为备受瞩目的一大亮点。展区内配置视力表检测仪、眼底相机模拟器、护眼知识互动问答机等设备,观众可通过科普装置,体验不同用眼环境下的视觉感受,学习科学用眼知识。一位家长体验后表示:“这些互动装置非常有趣,孩子们很喜欢,而且通过这些装置,能更直观地理解长时间看屏幕的危害,比单纯说教有效多了!”高玮透露,未来,《开学护眼第一课》还将尝试不同形式的科普,构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视频、书籍、歌曲等多维度的科普课程体系,为下一代筑起清晰的“视”界防线。
本次《开学护眼第一课》新书发布会,不仅是对五年来“开学护眼第一课”公益项目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全社会形成科学护眼共识的重要一步。通过书籍捐赠、专家分享与互动体验,活动成功搭建起家庭、学校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护眼协作桥梁。《开学护眼第一课》的发布与推广,将为更多孩子带来清晰“视”界,也为健康中国战略下的近视防控工作注入新的科普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