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江市江城区一个安静的工作室里,冯文明凝视着眼前的塑像,仿佛正与另一个灵魂对话,泥土在他的指尖流转,逐渐显露出人物的眉眼与神采。“要了解他的一生,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这是决定雕塑像不像的关键,也是做雕塑的灵魂。”这位年过花甲的雕塑家轻声说道。对他来说,雕塑不只是造型艺术,更是捕捉人物表情、把握人物神采、展现内心世界的灵魂之旅。
从书香门第的孩童到阳江知名的雕塑艺术家,冯文明用几十年光阴,将一团团普通的泥巴捏成了永恒的艺术。他用双手完成的,不仅是人物塑像,更是一方水土的故事与温度。
一抔泥土:书香门第走出的雕塑人生
1958年,冯文明出生于阳江市老城区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美术家。年幼的冯文明最喜欢的就是围着父亲看他创作。泥土在父亲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一点点变成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个神奇的过程深深吸引着他。“小时候觉得我父亲的手有魔法。”冯文明说,“一团普通的泥巴,经他拿捏就成了艺术品。”
至于被问到为什么想学习雕塑,冯文明回忆起当时他的父亲在创作北山烈士纪念碑下面那些解放军冲锋雕塑的时候被很多人围观,每个人眼里都露出敬佩的神情。“那时候我就决定自己也要学艺术,希望将来也能有一群人围着我、看我创作。”冯文明笑着说。
1972年,高中毕业的冯文明作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前往广州学习艺术。他师从关山月、黄安仁、潘鹤等艺术大家,开始了系统的艺术学习。然而求学之路并不平坦,家庭并不富裕的他不得不利用暑假打工,通过拉人力车、补脸盆等兼职来筹集学费和生活费。
“最困难的时候,连画纸都买不起,只能把人家不要的香烟盒捡起来拼在一起,在上面练习画画。”冯文明回忆道。尽管如此,他仍然每天沉浸在艺术世界中,六年的学习生涯中,老师们不仅传授技艺,还影响了他对艺术的态度。
“潘鹤老师当年教导我们‘自己要先站直,作品才能立得住’,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他还会用一根粉笔在地上把我们做雕塑站的位置做上标记,每次我们需要走动去完成一些工序后,他都要求我们站回做记号的原位,继续完成作品。”冯文明说道。
即便到了今天,冯文明一走到雕塑旁边,还是会像站军姿一样挺直身体,在创作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走动之后,即便没有粉笔做记号,他还是能够准确地回到原位。“老师们对艺术鞠躬尽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永远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激励着我。”冯文明对这几位老师的感谢溢于言表。
1978年,冯文明学成返回阳江,成为了一名小学美术老师。但三年后,他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辞去稳定的教师工作,专心从事雕塑创作。“那时候很多人都说我疯了,放弃铁饭碗去搞艺术。但我自己知道,我一定要心无旁骛地去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为了筹集创作资金,他什么活都接,什么工作都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2年,冯文明终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雕塑工作室。
指尖魔法: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在冯文明看来,雕塑是无声的语言,是凝固的音乐。“将雕塑放在城市街头,放在绿化中,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审美,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需求,雕塑是有力量的,它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美,欣赏美,对人们起到指明灯一样的作用。”这种对艺术的深刻理解,驱使他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尽管如今机器复制技术盛行, 冯文明却“近乎偏执”地坚守着最传统的手工技艺。冯文明的妻子说起了他们一起去参加某个雕刻博览会的故事:“当时有一个德国的雕刻机非常先进,但是老冯和他们说再先进的机器都没有他的十根手指做得好,德国的经理表示不相信。”冯文明就把自己作品的照片拿给德国经理看,对方看完后心悦诚服,认可了这位中国艺术家的手艺与自信。
对冯文明而言,每一件作品都是与创作对象的深度对话。他为东平镇创作郑和像时,不仅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还深入研究郑和的生平与性格。“郑和是武将,但原本拿着宝剑的设计我觉得不合适,因为武将不能带刀进宫。”基于这一历史细节,他决定撤下宝剑,同时对雕塑的颧骨和腮骨进行了艺术处理,使其既不失武将精神,又符合历史真实。
“雕塑不只是外形相似,更重要的是捕捉人物的精神内核。”冯文明说。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历史人物创作上,也体现在他对普通人的塑造中。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知识分子,他都能找到其独特的气质与神采,并通过泥土将其永恒定格。
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冯文明自己都记不清创作了多少尊雕塑作品。从书香门第的孩童到阳江雕塑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冯文明用一抔泥土,慢慢塑造着自己的艺术人生,而唯一不变的,则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泥土情深:用雕塑服务家乡建设
“很荣幸能用雕塑为家乡作贡献。”这是冯文明常说的话。作为阳江人,他始终思考着如何用艺术来报答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今年年初,冯文明为闸坡镇完成了一组大型作品——八爪鱼和船锚造型的雕塑。当时接到项目时,他就在想阳江需要通过什么样造型的雕塑来展现城市性格,并最终选定了八爪鱼和船锚来体现阳江作为一座沿海城市的风貌。
当市民和游客来到闸坡镇,抬头便能看到一只红色八爪鱼雕塑——它静静地“趴”在建筑外墙上,身形庞大,足有10米高、16米长,瞬间就能抓住所有人的视线。更巧妙的是,雕塑内部还安装了灯光装置,每当夜幕降临,八爪鱼便悄然亮起,在夜色中透出充满设计感的亮光,既气势磅礴,又潮流感十足,成为小镇一道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景。
回忆起这只巨型八爪鱼的诞生过程,冯文明感慨道:“制作这个雕塑非常艰辛,因为它附着于建筑外立面,施工难度比普通雕塑大得多。从结构加固、造型塑形到灯光集成,每一步都要在高空谨慎作业。我们前后整整耗时五个月,才最终让它稳稳地‘趴’在了墙上。”
除了大型公共项目,冯文明还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毕业于阳江二中的冯文明今年准备送给母校15尊名人头像的雕塑,以支持母校的教育事业。“美术这条道路是很崎岖的,我很感谢路上有很多人帮助我,现在我也希望可以通过我的雕塑回报社会。”冯文明说,“现在的孩子需要美的教育,而我送这些雕塑给他们,就是希望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给他们一种精神上的熏陶。”
截至目前,冯文明已经为大大小小的学校共完成了超100座孔子雕塑。提起价格问题,冯文明笑着说:“他们给多少,我就收多少,我从来不会和他们抬价,我只是希望通过这些孔子像来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用我自己微小的力量来回报社会。”
冯文明认为,雕塑家的责任是用作品激励后人、服务社会。“一个雕像作品也凝固着一个地方的精神。”他劝说朋友开办文化园展示雕塑作品,让艺术走进公众。下一步,他计划建一个四面玻璃的工作室,“大家都能来看,更了解雕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找他创作雕塑展现新农村建设的场景。“用艺术记录乡村变化,这是雕塑家的荣幸。”冯文明说。从城市到乡村,他的作品正在阳江的各个角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岁月流转,泥土在冯文明手中化作永恒。从少年学艺到年过花甲,他将一生奉献给了雕塑艺术。对他而言,每一个作品都是与人物的对话,对时代的记录。在冯文明的工作室里,泥土无声,却诉说着最深情的故事。这位阳江雕塑家用自己的方式,将家乡的记忆凝固在作品中,让艺术在泥土中生根发芽,绽放永恒的光彩。
南方+记者 雷怡婷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