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在咸阳博物院内,以“文明之基”为主题的咸阳秦砖汉瓦艺术展开幕。这里汇集了战国、秦汉至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各类砖瓦文物120余件,质量上乘,纹饰丰富,寓意美好,久负盛名——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8月23日上午,我在咸阳博物院,参观了这个展览。按照时间的顺序,结合代表性的砖瓦,分为秦代砖瓦、汉承秦制、艺术之魂、匠心独具、流变至今五个单元。在瑰丽图案和隽秀文字的背后,承载着砖瓦工匠的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1.秦代砖瓦:凝固的文明坐标
秦咸阳城是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始皇统一六国,徙天下富豪于咸阳,修建众多离宫别苑。在秦咸阳城的考古中,出土大量铺地砖、空心砖、板瓦、筒瓦、瓦当等建筑材料。
秦国早期的瓦当以动物纹为主,体现了秦人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特性,包括鹿、獾、豹、虎、鸟、马、鱼等纹饰图案。动物是侧面形象,特征明显,活灵活现。
2.汉承秦制:砖瓦留存的历史
汉代,在建筑方面,继承了秦代高台建筑的风格。在咸阳五陵塬上,坐落着西汉九座帝王陵,以及陪葬墓和陵邑遗址。在考古过程中,采集到许多瓦当,成为帝陵保护和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汉代瓦当以文字为主,受到汉赋的影响,具有美好的寓意。这里陈列着两块汉代文字砖,分别写着“千秋万岁”和“海内皆臣 岁登成熟 道毋饥人 践此万岁”。
3.艺术之魂:纹饰与文字的时空对话
秦人素有凤鸟崇拜的传统,秦瓦当表面常见凤鸟纹图案。在秦咸阳宫遗址出土的空心砖上,有水神骑凤鸟的线刻纹饰,与《山海经》中的记载相符。
秦灭六国,皇帝独尊,秦国向帝国转型阶段,龙逐渐成为帝王专属的符号。在秦咸阳宫遗址,出土大量装饰着龙纹的空心砖,包括单龙托璧纹和双龙绕璧纹等,画面饱满,线条流畅,布局繁密,神秘威严。
汉代瓦当堪称“书画相兼”的艺术典范,在方形、圆形、半圆形有限的空间内,巧妙地融入进文字和图案,形成独特的建筑装饰语言,传递美好寓意,尽显大汉气象。
在汉代文字瓦当中,大部分都是吉祥语,安装在皇家宫苑和官署的建筑上。其中,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包括长乐未央、长毋相忘、高安万世等;也有体现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包括千秋万岁、长生无极、延年益寿、亿年无疆等。
4.匠心独具:砖瓦的制作工艺
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砂粘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浇水转釉,与造砖同法”。
根据瓦当背面保留的制作痕迹,以及考古发现的瓦当母范,推测瓦当成型有三种方法,分别是泥条盘筑法、内模制作法、轮修法。这些方法均使用黏土,经800摄氏度高温烧制,可见原始手工业向标准化生产的演进。
5.流变至今:文明之脉代际相传
魏晋南北朝,大型砖瓦减少,流行小条砖和莲花佛像纹瓦当;隋唐时期,以青砖为主,瓦当纹饰基本全是莲花;五代至宋金元,拼接砖画和砖雕艺术兴起,雕刻花卉、建筑、人物故事等。
明清时期,砖雕风格各地不同,广泛用于民居建筑,条砖成为主流材料。在皇家建筑上,用砖极致讲究,装饰云龙纹琉璃瓦。如今,现代建筑方式发生变化,已经很难看到中国传统的砖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