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初冬的暖阳,走进瓮安县建中镇的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1.2万亩茶园,连片茶海一望无际,沁人茶香扑面而来。
公司董事长黄红缨说,从2012年,自己和当地村民把这里的荒山,改造成了茶园,成了如今当地村民的金山银山。
家乡远在湖南醴陵的黄红缨,为何与千里之外的贵州黔南瓮安结缘,这跟当地的红色文化离不开。
“瓮安有猴场会议,是冷少农烈士的故乡,我们湖南醴陵老乡耿飚在强渡乌江中战斗过,我也想为这里的人做点事。”黄红缨说,同时当年为种出心中的好茶,驱车12万公里辗转于全国各地,瓮安也就是自己心中理想的“净土”。
2011年,黄红缨怀着对农村这片热土的挚爱和对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情怀,毅然带领不弃不离的专业团队再次踏上二次创业的征程,历时两年多,最终落户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
她第一次从县城驱车来到建中镇,沿途尽是崎岖、颠簸的山路,里程并不远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荒破的景象,轮毂陷进泥坑里连路都没有了,当地百姓出行、运输还靠着骡子、马匹,走进农户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盏15瓦的白炽灯,还总舍不得开,在山上做活路的老农,一天就啃两个煨洋芋(土豆)果腹……看在眼里的黄红缨,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一片土地上亲手书写一番奇迹,让这里农村更加美丽,能帮助更多群众走出困境,改变命运。
这一份执着坚守就是10多年。顶着骄阳烈日、冒着寒风苦雨,领着乡亲们开着挖掘机、扛着锄头、握着柴刀扎进杂草丛生的林子里,开挖荒山、劈山为路、掘洼为井、碎土为田、围坎成园......按照国际通行最高、最严的欧盟有机标准开发,45座荒山开辟成了35公里阡陌纵横、1.2万亩梯田交错的茶园,曾经的省级一类深度贫困村变成了贵州省最美乡村。
如今,公司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黄金芽种植示范基地,种植面积1800余亩,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另有6000亩白茶、4800亩绿茶及少量其他试验品种,可满足各类茶叶系列产品的加工供应,主营产品包括绿茶(黄金芽、白茶、都匀毛尖等)、红茶、老白茶、黑茶、收藏黄金芽等,茶叶已成为当地富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茶园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群众增收就业。据了解,目前公司固定就业岗位是150人左右,临时用工有1800人,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从公司成立到现在,为当地村民硬化路面约27公里。
“我在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工作了8年,在这里不仅离家近可以照顾小孩,还学到了技术,收入越来越多,每月能有四五千块钱,日子越过越好。”袁生帝是建中镇果水村村民,谈到茶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她感触颇深。
“取信于民,产业才能发展壮大。”十多年来,推动产业升级,创新方式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路,是黄红缨的坚持。
十多年来,黄红缨组织对茶农进行培训,每期培训班人数达800人,授课老师既有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博士,也有常年服务在基层的技术人员,培训既接地气,又能使群众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我们每年都会对茶农培训技能。我认为企业给员工最好的福利还是培训,老百姓有了技能之后就会找到自己的自信,就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与价值。农民要有自信,自信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他的知识与技能。”黄红缨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正如黄红缨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智志双扶”才是硬道理。
据了解,截至2023年,贵州黄红缨茶业有限公司总投资逾2.3亿元,年末净资产总额1.03亿元,依托产业提供了逾1952个就业岗位,年均发放劳务工资2062万元,实现企业所在村人均年增收12000元,带动建档立卡脱贫户309户983人自主增收,通过联合担保授信助力中小茶企融资630万元,间接带动700余人就业,组织职业农民培训17期次,结业输出4000余人,其中农村留守妇女比例达83.6%,包含退伍军人11人、伤残人士5人,全镇数十家农企和3.5万职业农民、产业工人,为“带动一个基地,托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茶农”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现有欧盟有机标准茶园20.81万亩,综合年产值20.86亿元。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黄红缨曾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第八届“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三八红旗手等殊荣。她用实际行动,将“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景象刻画在了大地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卢泰铭
编辑 高荣华
二审 虞思滔
三审 张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