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人一旦闲下来,就容易去思考一些“终极问题”。
探索未曾尝试过的茶味,总结过往的品茶体验,可偏偏有人要把这两者拧成一道“必答题”。
比如茶圈里常被拎出来讨论的“喝茶的尽头是普洱还是岩茶”。
那些认为尽头是普洱的人,语气中透露出十足的坚定。
你看普洱,既可以存放又能陈化,生茶从鲜烈转到温润,熟茶从绵滑喝出陈韵,像是能陪着人慢慢变老,喝到最后自然会爱上。
他们还喜欢举例子,说谁谁之前喝遍了岩茶,最后还是囤了一柜子普洱。
而那些觉得尽头是岩茶的人,也有自己的道理。
岩茶的“岩骨花香”多么独特啊,一口就能喝出岩石的清冽、花果的香甜,层次翻转让人回味无穷,哪像其他茶那样单调。
他们会说,真正懂茶的人,最后都会迷上岩茶,毕竟不是所有茶都能喝出“岩韵”这份独一无二的质感。
然而,这些非此即彼的定论,总让人觉得少了点意思。
就像在猜谜之前就被人把谜底说透,或者在看风景之前就被告知“这里最美”,连探索的兴致都大打折扣。
喝茶本就是一件随心而为的事,哪来那么多“必须走到头”的路呢?
《2》
喝茶的尽头是普洱还是岩茶?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问错了。
这个问题从根上就带着局限,它默认茶有统一“终点”,却忘了茶最本真的魅力,从来不在非此即彼的选择里。
茶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所有人都认可的“终点”。
所谓的尽头,不过是每个茶客喝遍千山万水后,味蕾与某类茶撞出的专属默契。
有人偏爱清晨一杯鲜爽绿茶,有人独恋午后红茶的暖甜,这些偏爱没有高低之分,更不存在必须抵达的终极方向。
就像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辣,你不能说吃辣才是饮食的尽头,喝茶也是同样的道理。
再说普洱与岩茶,本就是两条路上的茶,连比较的基础都不一样。
先看最根本的原料和工艺,武夷岩茶讲究山场,“三坑两涧”的正岩茶自带岩石的清冽,制作时要经过摇青、做青、炭焙等复杂工序,少一步都出不了那股岩骨花香。
普洱茶则看重树种,老树茶的茶汤更厚重,还要区分生普和熟普。
生普没经过渥堆,新茶鲜爽、陈化后转温润;熟普经过渥堆发酵,入口绵滑带陈香。
两者的分类、风味、品饮逻辑完全不同,哪来的“谁是尽头”一说?
喜欢岩茶的人,爱的是它一口多变的鲜活层次;偏爱普洱的人,恋的是它随时间沉淀的温润。
它们从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各自承载着不同人的喜好,就像两条并行的路,有人选左边,有人选右边,最终都能找到让自己安心的那杯茶。
《3》
更何况,喝茶本就没有真正的“尽头”。
它从来不是一条走到底的直线,而是一场跟着口味、跟着茶圈变化,永不停歇的探索之旅。
只要你还愿意拿起茶杯,这场探索就不会结束,自然也谈不上走到头。
茶圈的风向,向来是难以捉摸的,今天流行的茶,明天可能就淡出视野,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铁观音。
十几年前,铁观音的风头无人能及,说是“茶界一哥”毫不夸张。
不管是南方的茶馆,还是北方的家庭,客人一坐下,端上来的准是一杯铁观音。
尤其清香型铁观音,更是“火出圈”的存在。
它不像传统铁观音那般醇厚,而是外形翠绿、茶汤清亮,入口带着高扬又淡雅的兰花香,既有绿茶的清爽色泽,又有花茶的馥郁香气,恰好戳中了当时大众的口味。
可谁能想到,盛极一时的它,后来会慢慢淡出主流视野?
有人说是市场做烂了,巅峰期里,不少茶商用外地茶冒充安溪铁观音,甚至出现9.9元包邮的劣质茶,拉低了大家对铁观音的印象。
也有人说是工艺问题,改良后的清香型铁观音发酵轻、杀青重,喝多了容易伤胃,渐渐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更关键的是,后来闽茶里冒出了桐木红茶、武夷岩茶、福鼎白茶等新选择,消费者有了更多偏爱,铁观音的份额自然被分走了。
如今喝铁观音的人确实少了,但仍有一群老茶客守着它的滋味。
这就像茶圈里的每一款茶,没有谁能永远站在“流行顶端”,也没有谁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既然茶的选择一直在变,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那“喝茶的尽头”,又从何说起呢?
《4》
说到底,喝茶这件事,最核心的还是“主观”二字。
没有谁能拿一套标准定义“好茶”,绝大多数人判断茶的好坏,全凭自己的口味和喜好。
就像有人天生偏爱香气,要是喝到一款高扬馥郁的茶,比如香透齿间的茉莉花茶、兰香显的铁观音,准会觉得这才是好茶。
可要是让看重汤水的人喝,即便香气再足,若茶汤不够绵柔醇厚,他们也未必买账。
反过来也一样,爱汤水的人碰到入口顺滑、回甘绵长的茶,会迫不及待想囤货,可在爱香的人眼里,没了突出的香气,茶就少了灵魂。
你看,连“好”的标准都因人而异,又怎么能有所有人都认可的“喝茶尽头”?
更别说,人的喜好还会跟着时间、跟着风气变。
现在社会节奏快,不少人都爱跟风,哪种茶火了,就跟着去尝。
等下一种茶成了新热门,又转头去追。
前几年白茶火,大家都聊“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
后来岩茶受追捧,茶桌上又满是“岩骨花香”的讨论。
其实细想,六大茶类本就各有各的妙处,绿茶鲜爽、红茶温润、白茶清甜、乌龙茶香气足、黑茶醇厚、黄茶鲜醇。
只要制作符合标准、品质过关,就都是值得喝的好茶。
至于哪款能成为流行款,哪款能走进谁的日常,从来不是某个人说了算,而是靠消费者的真实偏爱和市场的自然选择。
毕竟,适合自己口味的茶,才是最好的茶,哪里需要什么统一的“尽头”呢?
《5》
其实不必纠结“喝茶的尽头是哪款茶”,茶圈的风向会变。
今天流行普洱,明天或许是岩茶,个人的口味也会随岁月流转慢慢改变,可唯独喝茶的初心从未变过。
普洱、岩茶也好,白茶、红茶也罢,甚至曾风靡一时的铁观音,都不过是这场味觉探索里的风景。
没有永恒的“流行”,更没有统一的“尽头”。
六大茶类各有风华,市场与喜好会推着茶圈不断向前,但真正能留在我们茶桌上的,永远不是跟风追逐的热门款,而是那杯让你想着念着的茶。
毕竟,真正的“尽头”从不是某一种固定的茶类,而是你与茶相处时的自在与满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