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蒋 萌
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今年上半年,815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5028个省级传统村落吸引游客超过2.93亿人次,带动消费约342.13亿元。各地通过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在保护中发展,“活化利用”让传统村落重放光彩。中国传统村落,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悠久记忆,展现着建筑美学,传承着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文化。还有一些村落拥有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建筑群,折射出昔日房主栉风沐雨的奋斗历程,体现出多元文化交融、叶落归根的乡土魅力。游客在感受古建建造技艺、美学理念、古朴氛围的同时,还品味了质朴醇厚的烟火气息。
挖掘民俗文化,展示非遗技艺,同样引人入胜。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蓝白交织的传统扎染在白族村民手中如花绽放;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潭溪镇新寨坪村,一件件木雕作品在手艺人精心雕刻下形象栩栩如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横口村,千年窑火和匠心技艺让瓷韵历久弥新……品精湛非遗手作,听传承人娓娓道来,体验亲手制作乐趣,游客收获满满。以非遗为“魂”,传统技艺被更多人欣赏。以文化为“脉”,乡土故事引发乡愁共鸣。将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呈现古风新韵,受到越来越多游客喜爱。
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各种好政策、好机遇不仅吸引外来投资,而且带动年轻人返乡就业或创业。新生代带回新思想新本领,使传统技艺融合现代元素,让文化传承和发扬更有的放矢,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升级。游客纷至沓来,对乡村民宿、绿色采摘、创意伴手礼等的需求大增,促进乡村服务业发展和村民增收。随着获得感和对本土文化认同感不断增强,村民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更强。
传统村落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守住“根”的底色,让利用有“魂”;找到“活”的路径,让保护有“续”。期待更多传统村落实现“一村、一品、一韵”的差异化发展,呈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烟火气息,促进文旅消费,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