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这一项艺术,虽然源于汉字,但是专业和外行的鉴赏水平,却有很大差距,就拿狂草举例,它一别常见的汉字形态,把线条简练至极,蕴含几分抽象感,诡谲狂肆,彼时缠连,乍一看犹如麻线团,无法辨清字型,正因如此,外行将其称作“鬼画符”,评其丑陋无极。
当然,这仅仅是看表象,若是透过血肉,分析肌理和意蕴,诸多“鬼画符”大作,乃是罕见的艺术神品,譬如黄庭坚就有一幅“鬼画符”气哭外行,书法家却膜拜800年,此帖就是《赠云庵道人歌卷》,欣赏此帖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黄庭坚。
黄庭坚虽然是“宋四家”之一,但是他的名气,不如苏轼、米芾高,后人对其了解,以诗词居多,不过回看书法史,黄庭坚乃是宋朝唯一“草圣”,亦是张旭、怀素之后草书的又一高峰,彼时推行“尚意”,提倡无意于工,用笔抒发自我情感,心迹而发,不可墨守成规,还要蕴含悠然、深远的气息。
行书的特性,恰好与之符合,故而当时书家,多擅行书,黄庭坚另辟蹊径,在草书上苦下功夫,钻研古人技艺,还自我创新,开辟“荡桨笔法”,张旭和怀素的草书,多在醉酒后书写,行笔飞动狂肆,犹如开赛车,而黄庭坚多在清醒时创作,依靠振颤、波折的势态,凸显草书动势。
就像此帖,北宋大观丁亥年(1107年)正月,为友人云庵道人挥毫题写的诗篇,受到禅宗气息的影响,线条与布局充满空灵与顿悟之感,奇崛险绝,自幼奔放,大多中侧锋并用,提按丰富,通过手腕震颤与衄挫,制造“屋漏痕”般的苍劲涩感,以及锯齿状波折,深化质感,还能突出视觉效果。
总共的来说,此作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刘敏中称赞:“浩浩乎如行云,倏乎如流电如惊蛇如游龙,意态横出,不主故常,当使人心动目眩而莫知其然也。静而察之,无一画之违于理”。
施宜生也评:“行行当行止当止,错乱中间有条理。意溢毫摇手不知,心自书空不书纸”,黄庭坚的草书大气磅礴,震颤舒展,字字纵横有序,极具视觉冲击力,其艺术水平之高,丝毫不输张旭、怀素,甚至这幅《赠云庵道人歌卷》,被台北故宫列为“秘宝”,禁止公开对外展出。
您对黄庭坚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