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党委书记刘磊,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程红,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李树东及众多艺术家出席活动,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
《铭记:1931-1945》以陶瓷为媒介,通过创新的艺术语言将十四年抗战历程以雕塑场景重现。
“1931”:回溯苦难开篇
“1”以通信工具、油桶为造型,展现了抗战初期信息战的紧张与物资保障的迫切;
“9”为军需箱瓷雕,炮弹与药品的肌理交织,传递前线支援的急迫与战地救护的温暖;
“3”以军装、残破墙体为意象,开裂的瓷面如战火灼痕,刻战争之殇;
“1”融合子弹与药丸外观,硬朗枪炮与温润釉色对比,诉说毁灭与守护的博弈。
陶瓷的独特质感,体现了1931年民族危难与抗争初起的时刻。
作为空间过渡的核心雕塑,陶瓷“支前车”重塑历史场景:车上满载粮食、被褥、布鞋等物资,生动展现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深情与决心。车身的瓷纹如岁月刻痕,默默记录万里跋涉的艰辛,亦为胜利无声蓄力。这座陶瓷之车不仅是抗战历史的缩影,更成为连接苦难过往与辉煌荣光的象征纽带。
“1945”:礼赞胜利与新生
“1”为抗战胜利纪念碑,冰冷瓷面镌刻“1931-1945”,以不朽材质铭记十四年荣光;
“9”为1945年9月3日的日历瓷页,定格民族重生之日;
“4”以长城为骨,釉彩描绘气球锣鼓,融合钢铁意志与胜利欢欣;
“5”融合龙形与机械元素,呈现战后民族腾飞的脉搏,见证新中国从创伤中崛起的轨迹。
《铭记:1931-1945》不仅是一件件陶瓷雕塑,更是一座座历史丰碑。它们以无声的语言诉说民族记忆,以火的淬炼铸就不朽精神。钞氏兄弟用泥土与火焰,让历史在瓷中重生,指引今人铭记过去、珍惜和平、共创未来。
北京青年报副中心新媒体综合整理自中国宋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