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晚,2025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现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贵州省文艺精品扶持剧目——大型原创舞剧《王阳明》上演。剧中,少年王阳明的扮演者王昱程以一段极具张力的“格竹”之舞,生动刻画出少年阳明求索悟道的形象,将现场观众带入到一片空灵而深邃的哲学情境中。
王昱程毕业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参演作品《守望》获惠州舞蹈花绘比赛金奖,2023年入围“顶尖舞者”全国300强,2024年又加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舞剧《天蝉地傩》的演出。此次在舞剧《王阳明》中担纲少年王阳明的扮演者,对他而言,是一次新的挑战与跨越。
谈及最初接到角色时的挑战,王昱程坦言,最难的是把握少年王阳明“语迟却思维敏捷”的特质。“历史记载里,王阳明小时候说话不算早,但脑子转得极快,这种内在的张力很难用舞蹈表现。”他解释道,更重要的是,不能只停留在形似,还要传递出少年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执着。那种刨根问底的劲儿,才是角色的灵魂。
为了贴近角色,王昱程做了不少功课。他找来王阳明少年时期的诗作反复研读,从“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的诗句中,感受少年特有的视角与思辨。他还专程走访阳明先生的故居,想象少年王阳明读书、发问的场景。
这些积累最终转化为舞台上的沉淀。在导演为他设计的动作里,刻意加入了顿挫的步伐,模拟“语迟”的状态;而当灵感迸发时,又以突然舒展的空中跳跃展现灵感迸发,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我常常思考,如果我是王阳明,在童年时期我会如何行动,如何思考?”王昱程说,这种代入式思考,让他在舞蹈中不仅跳出了动作,更展现了少年阳明的内心世界。
在所有舞段中,“格竹”是让王昱程印象最深的。剧中,少年王阳明为探究“理”的本质,在竹林中日夜观察、冥思苦想。排练时,王昱程要求自己“掌心必须真实地去隔空感受触摸竹子的感觉”。 “有次排练完,手指和胳膊都像被拉扯过一样疼。”王昱程笑着说,但正是那种酸痛感,让他顿悟了角色的心境,少年阳明的‘格竹’,不是机械地观察,而是用全部身心去追问。这种执拗,就是求真的开始。
饰演少年王阳明,给王昱程带来的不仅是舞台上的成长。“我努力表现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那种在困难中依然坚守信仰和理念的决心。”他说,通过这个角色,他好像跟着王阳明走了一遍成长路。从少年的追问到后来的悟道,王阳明在磨难中坚持自我、追求真理的精神,让他对“成长”有了更深的理解。
“每场演出结束卸妆时,看着镜子里混着化妆品和汗水的脸,总想起王阳明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昱程说,艺术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观众与舞者共同“看见”先贤之光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