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文化拥抱新媒体时代,一部舞剧如何让500年前的哲学思想引爆当代青年社交圈?答案在8月22日晚揭晓。作为2025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开幕大戏,舞剧《王阳明》以一场颠覆性的“思想实验”登陆贵阳舞台。该剧不仅以舞蹈突破了“哲学入舞”的难题,更以演员自发的“生态化传播”和青年群体的深度共鸣,成为文化破圈的话题。
破圈密码:从“幕后纪实”到“哲学梗二次创作”
区别于传统剧目宣推,舞剧《王阳明》构建了以演员为核心的“内容生态圈”:
演员共创引爆社交平:巡演期间,省歌舞剧院演员自发成立宣推小组,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持续发布排练花絮、巡演见闻及角色解读。一段主演解析“龙场悟道”中“知行合一”肢体逻辑的短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40万,带动用户生成内容超500条。
哲学梗的年轻化表达:抖音平台将观众金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转化为动态卡点视频,吸引泛文化群体参与创作,评论区涌现大量“被王阳明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看跪了!这才是文化自信”等青年发声。
高曝光带来大流量:演员真诚分享带动剧目70%自然曝光,小红书话题阅读量120万+,抖音总曝光183万+,验证了“人的温度”对高雅艺术破圈的核心价值。
为舞剧本体语言开辟新路
此次艺术节开幕演出,将集中呈现该剧的三大探索:通感转换,导演王亚彬以“格物”“诚意”为创作工具,通过肢体完成哲学到舞蹈的转译;非遗符号的充分运用:傩戏面具从民俗符号升华为思想注解,苗族踩鼓舞节奏重构肢体语言;时空折叠叙事:老年王阳明虚影与青年自我重叠的“身体蒙太奇”,诠释“此心光明”的永恒性。
“这不仅是舞台艺术,更是一场以身体为笔、剧场为实验室的思想工程。”舞蹈理论家赵大鸣评价道。当大多数历史题材舞剧仍在“讲故事”时,《王阳明》选择用身体表达哲学,为舞剧本体语言开辟新路径。
艺术节开幕后,该剧将开启新一轮巡演,并作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邀剧目亮相。2026年省歌舞剧院成立70周年之际,它还将登陆国家大剧院演出。而此刻,贵州正通过这场艺术实验,向世界证明:传统文化先锋的表达,恰恰诞生于最深厚的土壤之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相康 赵珊珊 黄若佩
编辑/王子琪 实习生 王文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