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开国之君,论出身之低下,朱元璋排在第一位。他出生于贫苦农家,幼年时父母兄弟死于饥荒,自己先后当过放牛娃、和尚、士兵,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跨越,最终扫灭群雄、驱逐元廷,建立大明王朝。
在很多人看来,朱元璋是“大老粗”“草莽英雄”,对于文化、艺术应当是一窍不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在事业初步稳定后,便开始恶补文化,像四书五经、兵法韬略,他都细心研读,还向身边人请教,慢慢的向“儒将”转变。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更加需要提升自己的文艺修养,他命宋濂、刘基、李善长等人为自己推荐诗集、书法,勤加学习,虽然水平不能称为顶级,但也颇有造诣了。无锡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正是朱元璋亲笔所写的一件书法,名为《吴王亲笔手谕》。
此作纵36厘米、横58.5厘米,总计14行、118个字,行楷写就,写于元末朱元璋称吴王期间,写给大将徐达,释文为:“吴王亲笔差人赍至军前,教左相国徐达知会:今后就阵获到寇军及首目人等,不须解来,就于军中典刑。近自十月二十五日二更二点,都督府断事牢内所禁张寇首目二十四名将牢子打死,逃出城外。至龙湾,二更时分将一只解军需的船拿去。随时追捕,至龙湾发快船根赶,必是可获,今后不必解来。朱(花押)”
此作递藏有序,可见于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清初顾复的《平生壮观》以及《石渠宝笈续编》等,后进入清内府,卷上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清宫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等印章。清亡后流落民间,被时在东北任职的无锡籍收藏家薛处收藏,最终入藏无锡博物院。
笔法上,《吴王手谕》简劲方直、率意自然,起笔多以侧锋切入,不作刻意藏锋,横画起笔常带斜切角度,行笔过程中提按变化简约,笔画中段多以中锋直行,少作迂回,似有碑刻的方峻之气。
转折处多以方折为主,收笔常顺势而出,或轻顿收尾,或直接出锋,无过多修饰。方正平稳,疏密直白,横画舒展而竖画收敛,形成横向开张的视觉效果。笔画排布追求清晰易读,少作欹侧变化。通篇墨色自然变化,无刻意的枯润对比,连笔处偶见自然飞白,未见刻意涨墨或宿墨效果。
清代《佩文斋书画谱》称其“书法雄强遒劲,颇具开国气象”;近现代学者指出,其书法融合了民间抄书体的质朴,保留了书法实用功能的原始生命力,为研究元末明初民间书法向官方书写的过渡提供了典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