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眉山市青神县围绕竹编非遗做足文章,在“产业基地建设、文旅路线打造、国际培训交流”三大领域成果丰硕,走出一条非遗活态传承与区域发展共赢的特色之路。
国际竹艺城景区
建基地、强根基:筑牢竹产业发展底盘
青神县,这座“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与“四川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依托亚热带湿润气候与岷江冲积平坝的地理优势,将竹产业培育为文旅融合的核心支撑。青神县以全省1%的竹林面积创造近10%的竹产业产值,荣获国家版权示范基地、四川省五星级现代竹产业园区等称号。全县现代竹林基地突破20万亩,建成4个省级现代竹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竹林小镇,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走进省级竹林小镇青竹街道国际竹艺城景区,清晨的阳光透过竹荫,洒在国际竹艺广场,不少游客正围着竹编艺人的摊位观看。只见竹编艺人用细如发丝的竹丝转眼就织出熊猫、竹子的纹样,让孩子们不时发出“好神奇”的惊叹。不远处的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前,竹篮式的建筑造型格外醒目,馆内展陈着3000多件竹编艺术品。讲解员正为研学团队介绍精品竹编工艺。游客不自觉放慢脚步,驻足观摩这些“竹编奇迹”。
沿着竹艺街向西走,“竹里巷子”的商铺里,竹编包、竹制茶具、竹艺装饰品整齐陈列,店主忙着为顾客演示竹编书签的简易编织方法,空气中还飘着竹的清香,一幅“竹味十足”的生活画卷在小镇徐徐展开。
国际竹编培训教学现场
拓路线、活文旅:精品非遗旅游路线激活消费新场景
“开合-开开合!”清脆的竹竿敲击声在中国竹艺城广场回荡,800余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学生分列成组,陆续参与“竹竿舞”。近日,这场别开生面的竹竿舞拉开了同学们沉浸式体验非遗的研学序幕。
小广场上,竹节碰撞声与欢笑声交织成热闹的旋律。在非遗传承人的手把手指导下,同学们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偶尔踩错竹竿,到后来的灵活穿梭、默契配合,青春的身影在竹竿间跃动,将传统民俗的乐趣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一次跳竹竿舞,跟着节奏动起来的时候,感觉自己和竹文化一下就近了。”参与活动的学生李阳笑着说,额头的汗珠也挡不住眼里的兴奋。
依托扎实的竹产业基础,青神县将竹编非遗与旅游体验深度结合,推出竹编研学游、熊猫亲子游等5条精品非遗旅游路线,其中,竹编非遗之旅成功跻身四川省十大“非遗之旅”研学线路,每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竹编研学游
搭平台、联世界:国际培训项目让竹编技艺走向全球
青神竹编不仅是地方名片,更成为中国文化联通世界的“金纽带”。自2018年起,青神已举办6届竹博会,吸引70余个国家的参展商、采购商参与。“青神竹编”列入四川省外事礼品名单,多次作为国礼赠予外国政要。
依托“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采取“大师出国门、上门培训”模式,青神持续实施对外援助培训项目。近期,24名几内亚学员在青神开启21天竹编研修,从破竹、抽丝到成品,系统掌握技艺。学员阿布巴卡尔·班古拉笑道:“我不是第一次参加竹编培训,称得上是青神的老朋友,希望通过这次的培训,将技术带回祖国创业。”此类国际竹编培训已覆盖巴西、厄瓜多尔等30余个国家,内容涵盖竹编材料加工、编织技法、产品设计创新等,累计培训达万人,既助力当地竹产业发展,也让青神竹编技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活态传承。
从春晚舞台的惊艳亮相,到产业基地的坚实支撑,再到国际舞台的文化输出,青神县以竹编非遗为纽带,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国际交流”深度融合,“编出”贯通古今中外文旅融合新图景。(文/图 古良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