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陕西法制网
全球天然钻石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危机。戴比尔斯库存积压高达20亿美元,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高纪录,其母公司英美资源集团被迫两次下调毛坯钻石价格,最大降幅达40%,抛光钻石价格较两年前暴跌35%。这一困境源于双重冲击:一是培育钻石以同等物化性质但仅1/10的价格抢占市场,中国河南柘城年产量达600万克拉,占全球产能一半;二是消费者价值观转变,63%的18—35岁年轻人将性价比置于品牌故事之上。价格体系崩解迫使天然钻石行业加速探索金融化破局路径。
融资模式创新成为行业核心生存策略,表现为四大方向:
1.库存证券化与流动性提升:借鉴黄金交易所模式,多家矿业集团将库存钻石打包为标准化金融产品,在钻石交易所上市交易。上海钻石交易所2023年交易额虽不及2021年的一半,但其标准化合约设计仍为钻石证券化提供基础框架。
2.并购重组与资本整合:英美资源集团试图剥离戴比尔斯业务,虽未觅得买家,却推动行业启动“钻石基金”募资计划,吸引对冲基金介入困境资产重组。
3.质押融资与资产负债表修复:借鉴河南许昌“万人助万企”模式,钻石企业将库存作为抵押物获取流动资金,地方政府协调金融机构设计动态质押率模型,缓解债务压力。
4.高端化与投资属性强化:切割5克拉以上稀有彩钻并附有公信力的检测证书,塑造收藏级资产标签。周大福推出钻石回购协议,锁定高净值客户群,使钻石向投资品转型。
行业同时加速与功能性金刚石技术融合。乌鲁木齐甘泉堡经开区引入第四代金刚石半导体项目,将天然钻石的工业级副产品转化为热沉片等高附加值电子材料,2026年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3.24亿元。河南超硬材料协会更预测,到2035年金刚石功能性应用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为钻石产业链开辟全新价值锚点。
天然钻石行业的金融化转型,本质是将“稀缺性叙事”转化为“稀缺性资本”。当培育钻石瓦解了消费端的天然溢价,金融工具却重塑了库存钻石的资产属性——证券化释放流动性,功能性应用开拓技术溢价,高端定制巩固投资价值。此轮洗牌中,能存活的企业必是那些将钻石从橱窗里的消费品转变为资产负债表上活性资产的革新者。钻石恒久远的传奇,正蜕变为产融共舞的新生。
编辑:侯宜均